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影像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锐利的3D影像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诊断和治疗计画中,而传统的2D影像在一些关键领域开始显得捉襟见肘。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便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影像技术。 CBCT以其独特的圆锥形X射线技术,为口腔和颌面放射学、耳鼻喉科及其他医疗领域提供了更为精确和详细的三维影像资料。
CBCT已被认为是口腔和颌面区域成像的金标准。
CBCT技术来源于1990年代末,两位医生——来自日本的Yoshinori Arai和来自意大利的Piero Mozzo,各自独立开发了这项技术。 1996年,第一台商用CBCT设备NewTom 9000在欧洲市场推出,2001年进入美国市场。此后,CBCT便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牙科手术、牙根管治疗及牙套护理等更多的领域。
CBCT扫描器绕着患者的头部旋转,获取多达600张不同的影像。
在牙科领域,CBCT的独特优势在于能揭示传统2D影像无法清晰显示的根管解剖特征。根据美国牙髓学会的资料,CBCT生成的三维影像能增强诊断精度并影响治疗方案,这使得CBCT的使用变得不可或缺。
CBCT扫描仪提供无失真的四肢影像,特别是在足部及踝部的负重影像方面,大幅提高了诊断和手术计画的准确性。这种技术被称为WBCT(Weight Bearing CT),可以结合三维影像和负重信息,对诊断至关重要。
CBCT在介入放射学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影像指导中的精确度,还能大幅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即便在快速进行的程序中,CBCT依然能提供真实时间的影像,显著提高了诸如肿瘤切除及其他医疗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介入放射学中,CBCT的使用能够提高诊疗操作的成功率。
与传统2D影像相比,CBCT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立体视觉,CBCT能提供三维结构的详细视图,帮助医生更清楚地了解解剖情况。在牙科等领域,这一点尤为重要;其二是准确度,CBCT影像能揭示不易被2D影像发现的病变或瑕疵。此外,CBCT的扫描时间更短,患者的辐射暴露量相对低于传统CT。
从数据收集到影像重建,CBCT的处理速度明显快于传统CT。
虽然CBCT在多个应用领域表现不凡,但其技术仍面临一定挑战,包括影像质量及影像重建的时间问题。在介入放射学,CBCT仍需克服运动伪影和辐射散射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可能会逐步得到解决。研究者正在探索新的算法,期望能提升影像的清晰度与精确度。
随着CBCT技术的进步,加之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医疗界对这项技术的前景充满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CBCT是否会成为各领域医疗影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