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边缘是指在沿海水域中,与海洋地壳相接的陆地边缘。它是海洋底部的三大主要区域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深海盆地和中洋脊。根据地理构造,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三类特征:大陆坡、大陆隆起及大陆架。大陆边缘大约占据了海洋面积的28%。
大陆架是相对浅水区域,位于大陆附近;它是大陆边缘的一部分,从海岸向海洋延伸。全球范围内的大陆架宽度变化在0.03至1500公里之间。
大陆架一般为平坦的地形,并在架边缘处出现急剧的坡度变化。这样的变化导致大陆坡的形成,通常在深海底之上有1至5公里的高度。大陆坡的特征之一是海底峡谷,这些峡谷深切于大陆架,具有几乎垂直的侧面,并且向深海平原延展。这些V形的峡谷有时会向大陆架扩展。
在大陆坡的底部,坡度迅速变缓,海底开始向深海平原扩展,这部位称为大陆隆起。
根据地质活动的不同,大陆边缘可分为两种类型:活跃边缘和被动边缘。活跃边缘通常与岩石圈的板块边界相关,并且在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活跃的地区。北美和南美的西海岸就是典型的活跃边缘。
相对而言,被动边缘位于岩石圈板块的内部,远离板块边界,并且缺乏重大地质活动。例如,美国东海岸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动边缘,这些被动边缘往往比活跃边缘宽且坡度较小。
随着大陆地壳的风化和侵蚀,主要变成沙子和粘土等物质,80%的沉积物会在大陆边缘被捕获和扩散。
随着河流和溪流将沉积物释放到海洋中,这些沉积物为海底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营养。大陆架通常会保留较高的冰川沉积物与过去低水位时期的沉积。在被动边缘,可以找到数公里的沉积物,这些通常由陆源和生物源沉积物组成。
经济上来看,大陆架是海洋中最具经济价值的部分。由于其浅水区的生产能力,大陆架不仅是经济活动集中的区域,也是海洋研究的重要场所。随着海上钻探及采矿活动的增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成立以规范各国对于水下资源的主权要求。
这些水下资源包括渔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以及于浅海区域的沙子、砾石和一些重矿物。
因此,了解大陆边缘的地形以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与人类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气候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是否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些海底世界和大陆边缘,并从中获取对未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