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技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潜力的科学过程,透过机械、化学或热力程序将层状材料分离成纳米材料。虽然剥离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但2004年科学家诺沃塞洛夫(K. Novoselov)和吉姆(A. Geim)的发现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利用Scotch tape (透明胶带)成功分离出石墨烯,这一革命性的成果惹发了全球范围内对该技术的大量关注与研究。这项研究不仅为这两位科学家赢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让剥离技术成为当今最常用的纳米材料生产技术之一。
现今,剥离技术被视为纳米材料生产的重要技术,能够使用于电子学、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
剥离过程通常涉及打破弱键,将层状材料分成单层材料,这些弱键通常是范德华键。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甚至可以打破更强的键,如金属或离子键,从而生成非范德华材料,例如氮化铪等。因此,剥离技术突显了其在创新材料领域的重要性,它促进了高性能电子产品、高效能储能装置以及轻质坚固的航空材料的开发。
从古代中国的陶器到玛雅文明的制陶技术,剥离技术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然而,最早的科学研究可追溯到1824年,当时的科学家汤玛斯·H·韦布(Thomas H. Webb)首次将剥离技术应用于胺盐石的生产。随着时间推移,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在2004年,诺沃塞洛夫和吉姆的工作将剥离技术带入了全新的时代。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展示了石墨烯的潜力,从而吸引了全球科学界对该技术的投入与研究。
2004年,诺沃塞洛夫和吉姆的研究成功展示了剥离技术的潜力,将其转化为一项重要的生产技术。
剥离过程主要应用于层状结构,其中的弱键需要被克服以便将材料分离成单层。根据所使用的能量来源,剥离技术可以分为三类:机械剥离、化学剥离和热剥离。这三种技术各有其特点和优缺点。
机械剥离主要依赖于外部力量的作用,通过在材料内部产生的应力来破坏键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入溶剂以促进剥离。虽然这种方法的产量和纯度较高,但其结果的可预测性较差,通常需要多次重复来获得单层材料。不过,这也是最早用于石墨烯生产的方法之一,随着时间推移,其技术不断改进,已经进入了商业化阶段。
化学剥离涉及化学膨胀过程,利用客体离子或自由电子扩展层间距,从而形成新键合。这一技术生产的材料规模较大,且允许不同的化学品进行探索,鼓励科研人员探索不同的生产方法。
热剥离是最近发展出的一种技术,它使用热作为能量来源来促进剥离过程。当层状结构被暴露于极高的温度下,生成的气体会在层间产生压力,抵消范德华吸引力。尽管该方法提供了较高的产量和较快的反应速度,控制粒子大小方面却仍然有所不足。
剥离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纳米材料的生产,还影响了相应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扩展了其在科技、医学及工业的应用。这种多样性和适应性使得剥离技术在尖端材料研究及各个产业中成为了一项关键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不禁要提问,未来的材料科学又会因为剥离技术而改变哪些行业的面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