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波浪,往往是空气与水面的边界,但实际上,大自然之中,还存在着一种不易被察觉的波浪类型——内部波浪。这种类型的波浪在流体介质内部形成,而非在其表面。而要能形成内部波浪,流体必须有分层的特性,即随着深度或高度的变化,流体的密度也随之改变,这通常是由于温度或盐度的变化所造成的。
内部波浪的存在和行为充分展示了自然界的复杂与奇妙。
当密度变化发生在较小的垂直距离内,便会形成这样的波浪。例如,在湖泊和海洋中的热层或大气中的倒置层,这些波浪会像表面波浪一样水平传播,但其速度会受到其上下介面的密度差异所限。反之,若密度随着高度连续变化,则这些波浪不仅可以水平传播,也能垂直传播。根据波浪生成的机制、振幅及外部力量的影响,内部波浪还会有许多其他名称。
内部波浪因其生成方式和传播特性可以被分成多种类型。如果波浪在密度迅速减少的界面上水平传播,则称之为界面(内部)波;如果这些波浪的振幅较大,则叫内部孤立波或内部孤子。当这些波浪在受到明显空气密度变化影响时,则称之为非弹性(内部)波。特色的例子如:由地形流过所生成的波浪则称为李波或山波,这类山波如果在高空破裂,则可能在地面产生强劲的暖风,这在北美称为「奇努克风」,在欧洲则称为「佛恩风」。
许多自然现象,如奇努克风,都是内部波浪的具体影响,这让人不禁惊叹自然的奥妙。
此外,当潮流流经海底山脊或大陆棚时,所产生的波浪称为内部潮汐;而那些缓慢演变的波浪,当其动力学受到科里奥利效应影响时,则叫惯性重力波或惯性波。内部波浪通常与罗斯比波浪相区分,后者则受纬度变化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内部波浪的形成可以透过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将沙拉酱瓶慢慢前后倾斜,便能清楚看见油和醋之间的波浪。在大气中,内部波浪可以透过波云来视觉化:在波峰处,空气因相对低压而上升并冷却,若相对湿度接近百分之百,便能形成水蒸气凝结的云层。这些透过地形流动所产生的内部波浪,会形成透镜状的云,也就是所谓的レンズ云。
在澳洲北部,这类云又称晨光云,常被一些勇敢者用作滑翔,宛如冲浪者在海浪上滑行。透过卫星观测,这些波浪的范围可以延展至数百公里之远。卫星还能观察到,海洋的热层起伏会随着波浪的移动而显著改变,增加了该区域的表面粗糙度,从而影响光的散射。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身为流体的物体会因其排开的流体重量而减轻,并形成浮力。这种浮力在密度不同的流体之间显得尤为明显。有趣的是,对于水中的内部波浪,因水的密度远高于空气,穿过热层的波浪在效应上也会感受到更强的浮力。因此,内部波浪的移动速度通常慢于表面波浪,这使得它们在流体动力学的研究中,成为一个重要而引人注目的主题。
内部波浪的特性不仅影响着水体的运动,还深深影响着周围生态系统。
透过对不同流体中内部波浪形成的深入探索,我们不仅能了解自然界的神奇运作,更能理解这些现象对环境和气候变迁的长远影响。面对如此多变的自然,或许我们可以思考:在科学如何解释这些神秘现象之外,人类又能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