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 semper tyrannis,翻译为「如此对待暴君」,这句拉丁语的涵义是在当代社会中指出,专制的领导者终将会被推翻。这一短语不仅是美国维吉尼亚州的州训,也是对于不公正的政治领导者的一种预言,意指坏的结果终将降临在那些滥用权力的统治者身上。
在公元前509年之前,罗马由国王统治,最后一位国王是卢修斯·塔尔奎尼乌斯·超级。由于国王之子塞克斯·塔尔奎尼乌斯的暴行—强奸一位贵族女士卢克蕾西亚,而引发了一场政治动荡。卢克蕾西亚将此事告诉了罗马的几位贵族,随后选择自杀,以示清白。这促使贵族和人民联手推翻国王及其家族,并建立了罗马共和国。
「暴君终将面对他们的命运。」
这一事件的领导者是卢修斯·朱尼乌斯·布鲁图斯,后来成为共和国的首任执政官。虽然有说法认为,「Sic semper tyrannis」这一短语源于这一事件,但并没有当时拉丁文的文献证据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参议员马库斯·朱尼乌斯·布鲁图斯,作为卢修斯·朱尼乌斯·布鲁图斯的后裔,也参与了对尤利乌斯·凯撒的刺杀,学者指认他可能是这一短语的发源者。
这句短语在1776年由乔治·梅森提议,作为维吉尼亚州的印章一部分。维吉尼亚州的印章显示了美德踩在暴君的尸体上,象征着对压迫的反抗。此印章由梅森策划,乔治·维斯设计,他不仅签署了美国独立宣言,还为汤玛斯·杰斐逊教授法律。
「Sic semper tyrannis」实际上意味着「把你的脚从我的脖子上拿开。」
这句话在美国内战期间首先出现的笑话中被引用,并在1780年维吉尼亚州的奖牌上作为口号。 「对暴君的反抗即是对神的服从」,这句话则是设计来赠送给当时与维吉尼亚印度人签署条约的殖民地奖牌上所描绘的场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Sic semper tyrannis」开始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传播。在南北战争期间,这句话成为某些美国有色人种部队的口号,用以抵抗压迫。在1865年4月14日,约翰·威尔克斯·布思在刺杀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后喊出了这句话,这同样也与凯撒的刺杀有所联系。
布思的行为引发了对于这句话的重新思考,尤其当它在《马里兰,我的马里兰》这首民歌里被使用时,这首歌在当时颇受南方同情者的喜爱。随着时代的演进,这一句话渐渐成为讽刺暴君的代名词,被不同时期的社会运动利用,从反抗者到民权运动。
即便在现代,「Sic semper tyrannis」也被用作对抗权威和不公的口号,并成为不同政治立场的象征之一。如同哈里特·比彻·斯托所指出的,这句话同时反映了南方的反抗精神和时代的讽刺。
在今天的美国,「Sic semper tyrannis」仍然在各种场合被引用,从政治活动到文化表现,其背后的意义仍促使人们思考专制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这句短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此句话是否反映出我们对权力及其滥用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