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治时代以来,日本进行的市町村合并(市町村合并,shichōson gappei)旨在将市区、城镇和村庄的设施及法律边界合并在一起。这些合并往往是出于需求,旨在将小村庄和「自然聚落」合并为更大规模的城市,以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供更好的公共设施和教育资源。
日本的市町村合并经历了几个「浪潮」。第一波称为「明治的大合并」(明治の大合并),发生在1888年至1889年期间,当时现代的市政系统刚刚建立。这次合并使当时的自然聚落数量从71,314减少至15,859个城市、城镇和村庄,并据说合并后的自治政府机构规模和相关性得以提升。
第二波被称为「昭和的大合并」(昭和の大合并),主要发生在1953至1956年间。在这个时期,城镇和村庄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从9,868减少至3,472,目的是建立国库补助系统。虽然有5,000个村庄消失,但城市数量却翻倍增加。
随着日本出生率的下降和财政状况的恶化,日本中央政府从20世纪末开始推动国家整合改革。截至2006年1月,日本有许多市镇人口甚至少于200名。为了适应这一情况,地方政府急需技能型工作者,而地方政府的债务占日本GDP的40%。因此,各地政府的合并努力是为了扩大每个政府的居住面积,并创建不同的学校就读区域,以广泛使用公共设施。
根据即于1999年修订的《市町村合并特别法》(SLMM)及《总法分权法》,中央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和经济激励,促进市町村的整合。虽然合并并非强制性,但中央政府设定了将市镇数量减少至1,000个的目标,并利用这些激励措施促请各县政府推动合并。
两种类型的合并包括:一是通过一个城市吸收其他城市,二是在合并城市中创建一个新的实体。
为评估公众意见,地方政府在合并的问题上进行了地方公投或问卷调查。从1999年到2006年期间,有352次地方公投针对合并进行了。
大量的市町村合并被称为「平成的大合并」(平成の大合并),这一进程从1999年到2010年执行,市町村数量从3,232降至1,727。这一系列行政和财政改革被称为「三位一体改革」,目的是支持将在财政困难时期可能不稳定的小型地方政府。
许多小型市政机构因为面临财政困境而被迫进行合并。
合并后新市镇的命名是一个重要课题,有时对名称的分歧甚至导致合并谈判失败。在一些情况下,如果城市的规模大于加入的城镇,则以城市的名称为主。然而,当规模无法明显区分时,可能会发生漫长的争论。命名问题的解决办法往往是使用某个地区的名称或将要合并地方的名称合并成一个新的名称。
日本的许多农村市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央政府的补贴,这些市镇常常因为为了保持工作而花费资金在耗费公共资源的项目上而受到指责。虽然政府声称尊重地方自治,但许多人认为这一政策具有强制性。合并后,一些城市出现了非常庞大的市议会,这种情况被一些人视为联邦主义的一种表现;他们认为最终目标是将日本转变为由更具自主权的州组成的联合体。
然而,许多合并后的市镇更难适应新的共同区域形象和认同感,这对于其长期的区域竞争力造成了挑战。
随着数千个小镇的合并,日本今后将如何在区域竞争力的挑战中寻找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