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Q社群(即LGBT、LGBTQ+、LGBTQIA+或酷儿社群)是一个松散定义的群体,包含了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变性者及其他认同性别多元或性取向的个体。这些社群通常庆祝自豪、多样性、个性及性别取向。 LGBTQ活动家及社会学家将LGBTQ社群的建立视为对抗异性恋主义、恐同性恋、恐双性恋、恐变性恋及社会上的从众压力的一种方式。
骄傲一词,或称同性恋骄傲,表达了LGBTQ社群的身份及集体力量,骄傲游行提供了这一词汇的最佳实例。
LGBTQ社群的政治立场多样化,并不是所有的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或变性者都认同自己是这一社群的一部分。许多不同类型的群体都可以被视为LGBTQ社群的一部分,例如同性恋村、LGBTQ权益组织、企业内的LGBTQ员工团体、学校及大学的LGBTQ学生群体,以及提倡LGBT的宗教团体。
"LGBT"或"GLBT"是指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及变性者的缩写。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术语的使用逐渐取代了此前以"同性恋"作为统称的状态。直到90年代初,LGBT这一措辞变得越来越常见,成为标记性取向和性别身份话题的通用术语。
彩虹旗是LGBTQ社群最常见的象征之一,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了社群中的一种价值观,如粉红色代表性,红色代表生命。
此外,LGBTQ社群还会用希腊字母“λ”(代表解放)以及三角形、丝带和性别符号等作为“接受同性恋”的符号。在全球范围内,这些象征不仅仅是身份的标志,更是对于权利争取的诉求。
LGBTQ社群在全球社会中克服了大量的障碍,尤其是在人权与法律权利的争取方面。这场运动的发展得益于许多国家的平权立法,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承认同性伴侣的伴侣权利或婚姻。支持同性婚姻的倡导者指出,这为人们提供了遗产、移民、医疗保险等的保障,这些在传统婚姻中是自然而然的权利。
“Homosexuals are now willing to fly under their own colors” - Clark Polak, 1968
不过,这场运动内部也出现了反对声音,部分成员认为透过婚姻去争取权益的方法,会使这些本应普遍的权益私有化。
当前的LGBTQ少数群体在美国及西欧各地的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这群体的描绘经常陷入刻板印象之中,往往以夸张或不真实的方式表现。随着许多名人出柜及电视节目的出现,社会对LGBTQ社群的关注也随之增加,营造出更具包容性及接受度的环境。
“I was asked to perform at many Pride events around the world — but I would never, ever turn down New York City.” - Madonna
社交媒体则为LGBTQ社群提供了更大的发声平台,让他们分享经验、建立社群及互相支援。在平台如Facebook、TikTok等上,共同的身份认同得以妥善展现,成为抗击传统文化的有效武器。
LGBTQ社群在消费市场所占的比例不容小觑。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美国的LGBTQ购买力在2011年预测将超过8350亿美元。相较于异性恋消费者,LGBTQ消费者更愿意支持那些高举平权旗帜的品牌,展现出强烈的品牌忠诚度。
除了消费力外,LGBTQ社群在旅行方面也异常活跃,每年消费约650亿美元,占美国旅行市场的10%。当目的地特别迎合LGBTQ客群时,他们的旅行意愿会显著提升。
从社会对LGBTQ权益的认可逐渐增强到法规的变革,LGBTQ社群的每一步都在重新定义全球社会的文化与价值。尽管不少挑战仍存在,但LGBTQ运动带来的变革无疑是巨大的,推动社会朝更包容的方向迈进。
随着这股运动的持续发展,我们不禁要问:在未来的社会中,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与包容,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