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的浩瀚天空中,我们不断探索未知的奥秘。最近,科学家们关注到一个在微波波段观测到的「冷点」,这个现象被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冷点(CMB Cold Spot)。这一异常现象不仅引起科学界的热议,更引发了关于宇宙叙事的重大思考。
这个「冷点」的温度大约比平均宇宙微波背景温度低70微克(μK),在某些位置更是低了140微克,展现出与理论预期的巨大差异。
这个冷点的半径约为5度,位于南天区的水蛇座,目标座标为lII = 207.8°, bII = -56.3°
。这样大范围且显著的冷区域,通常会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因为根据一般模型,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变化应该是相对较小的。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所谓的「埃里达努斯超虚空」(Eridanus Supervoid)。这是一个位于我们与宇宙微波背景之间的巨型空洞,可能是造成观察到的冷点的原因。透过「积分萨克斯-沃尔夫效应」(Integrated Sachs–Wolfe effect),大型空洞的存在可以造成背景辐射的降温。这个超虚空的直径可能在150至300 Mpc(约500万至10亿光年)之间,其距离在60至100亿光年以外,而此时的物质密度相比早期宇宙的平均密度则有明显降低。
「这一发现极有可能是观察到的冷点所引发的,包括霍金量子引力效应,以及当前宇宙模型所无法解释的现象。」
在2003年,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首次观测到这个冷点。随着数据的收集,科学家发现这一区域的独特性达到了1.85%的概率,这意味着其出现的可能性相当小,但依然没有排除其是量子波动的解释。 2013年,欧洲航天局的普朗克卫星(Planck)也观测到了类似的冷点,这进一步排除了WMAP可能因此出现系统误差的可能性。
除了超虚空的解释,还有科学家提出了其他可能性。例如,冷点可能是宇宙结构的「宇宙纹理」(cosmic texture)所导致的,这是早期宇宙相变的痕迹。而一个颇具争议的论点则是由罗拉·梅赛尼-霍顿(Laura Mersini-Houghton)提出的,她认为冷点可能是另一个宇宙的印记,这也是一种量子纠缠的结果。
她指出,「标准宇宙学无法解释这样一个巨大的宇宙空洞,这可能是我们所知以外的宇宙印记。」
如果梅赛尼-霍顿的理论成立,那这将是首个实证证据来支持平行宇宙的概念—虽然这一理论早已有其理论模型存在。这也将可能支持弦理论的存在,进一步重塑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尽管对于「冷点」的形成机制依然存在许多争议,但科学界对于这一神秘现象的解释与讨论无疑为宇宙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每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微妙的宇宙现象时,也引发了更多的问题,比如,是否还有其他我们尚未发现的宇宙秘密等待着人类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