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为科学的历史上,亚伯特·班杜拉于1961年到1963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这些实验称作Bobo娃娃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他的社会学习理论。这项研究的重点在于观察孩子们在目睹成人对Bobo娃娃施加暴力后的行为反应。通过这些实验,班杜拉发现了观察学习的重要性,并为理解人类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模板。
班杜拉的第一个实验进行于1961年,参与者为72名来自史丹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年龄介于37到69个月之间。在这次实验中,孩子们被分为三组,其中一组观察一位表现激进行为的成人,另一组则观察一位表现非激进行为的成人,而剩下的孩子则是控制组。对于每位孩子来说,实验是在个别情况下进行的,以避免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孩子与成人模型同在一个游戏室里。在此过程中,成人模型会对Bobo娃娃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使用玩具木槌击打娃娃,同时大声喊出诸如「打他」和「踢他」的口号。实验后期的观察显示,那些目睹成人对Bobo娃娃施加暴力的孩子,更容易展现出类似的攻击行为,而没有看到这种行为的孩子则显示出较少的攻击举动。
这项实验的结果证明,孩子们会模仿他们观察到的行为,而不仅仅是被奖励或惩罚的情况下。
研究结果还展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与班杜拉的预测相符:同性模型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男孩在目睹男性模特的激进行为后,展现出更高的攻击性,而女孩则较少受到影响。这一结果对于后续研究暴力媒体对男女孩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班杜拉于1963年进行了另一项实验,探讨观看实境模型、电影中的模型或卡通形象的攻击行为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孩子们在观看这些不同形式的攻击行为后普遍会模仿,而无论模型的呈现方式如何,这又引出了对于暴力媒体是否会直接导致孩子更加激进的问题。
班杜拉的这些研究使我们了解到,孩子们的行为不单单是由于直接经历的奖惩,而是也受到所观察到的行为影响。
在1965年,班杜拉扩展了他的研究,旨在研究间接强化如何影响孩子的行为。这次的实验发现,当孩子们目睹一位模型受到奖励或惩罚后,对于攻击性行为的模仿亦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当模型受到奖励时,尤其是男孩,在随后的游戏中也更愿意表现攻击性行为。
整体而言,班杜拉的Bobo娃娃实验支持了社会学习理论,即透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随之而来的后果,孩子们能够学习并改变自己的行为。尽管这些实验提供了关于攻击行为的深刻见解,但其生态有效性有时受到质疑,因为实验条件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真实的社会互动。
然而,这项研究的重要性仍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学习如何重新塑造我们对攻击行为起因的理解。
从当代的伦理标准来看,班杜拉的实验也引发了对参加者权利的关注,包括知情同意、长期健康影响等问题。同时,对于模仿行为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界的一个热议话题,特别是在媒体环境不断变革的当今世界中,这种行为被不断挑战和重新定义。
随着媒体暴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班杜拉的实验仍然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让他们学会辨别与模仿之间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