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为生态学中,「行为综合症」的概念涉及到一系列相关的行为特征,通常是在多个上下文中进行测量的。这一套特征在群体或物种层面上被视为行为综合症,个体所显示的行为表型则是其行为类型。例如,一个族群中可能会观察到一种行为综合症,该症状包括觅食行为和交配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在某些动物中,行为的相互关联性可能会直接影响其生存与繁衍的成功。
以蜥蜴类别的 Eulamprus heatwolei 为例,这种蜥蜴展示了两种行为类型的行为综合症。个体的领地性、探索环境的倾向与逃避掠食的策略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这种行为综合症甚至影响了该物种的交配系统;领域性雄性更有可能与领域性雌性交配,且较大的领域性雄性会减少与其他雄性之间的竞争。
另一方面,不那么领域性或称为「漂浮者」的雄性和雌性所产生的后代通常比领域性父母或杂交后代更大,这显示了行为综合症对于生物学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潜在影响。
行为综合症最初的术语来源于心理学文献,早期用于描述人类的行为障碍,包括紧张和刻板行为,如不自主的肌肉抽搐或重复自残行为。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这个术语变得不太流行。进入1990年代,这一术语在一些行为生态学文献中的使用较为不频繁,主要仍用于心理学中描述行为差异。行为综合症概念在2004年被行为生态学家重新定义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通常来说,行为被认为是无限可塑的,可以轻易地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然而,行为综合症的存在暗示了个体行为的某些约束力。这可能导致一些非最佳行为的出现,这是长期以来让行为生态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虽然行为综合症可能带来的成本令人担忧,但其存在仍可能受到进化选择的支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这些因素虽然能缓解与有限行为可塑性相关的成本,但行为综合症本身并不必然意味着会产生次最佳的行为。
行为综合症的研究通常专注于描述行为类型。然而,形成这些行为类型的表型相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具有基因基础。尽管行为综合症理论上不需要是基因的副产品,但了解特定综合症是否基因基础可能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可遗传性。近期研究显示某些行为综合症具备基因基础,并且这些基因相关性可能能够进化。
虽然行为综合症原本的定义是指一组相关的行为特征,但文献中经常出现一些误解,例如行为综合症必须从出生到死亡保持不变,必须是基因基础,或者必然涉及多个行为、上下文,多数情况下,这些误解与行为综合症的定义并不相符。行为综合症的核心在于它只是行为特征相关性的统计度量。
这些行为的多样性及其生存挑战如何影响每一个物种的进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