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财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专注于对各类文化财产(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照顾,包括艺术品、建筑、考古遗址以及博物馆的收藏品。这些保护活动可包括预防性保护、检查、记录、研究、处理和教育。保护工作与保护科学、策展人及登记员等领域密切相关。
文化财产的保护涉及“采用任何有效的方法,使该财产保持尽可能接近其原始状态,并能持续越长越好。”
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追溯到修复工作,这些工作的范畴现已扩大至包括其他广泛的文化和历史作品。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视为一种道德的管理方式,并可大致划分为可移动文化财产的保护与修复和不可移动文化财产的保护与修复。
常见的保护原则包括:最少干预、适当的材料与可逆方法,以及对所有工作进行全面的记录。保护专家在决定合适的保护策略时,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价值、艺术家的意图,以及材料的物质需求。意大利艺评家切萨雷·布兰迪在其《修复理论》中,将修复描述为“对艺术作品在其物质形式及其历史与美学双重性进行评价的系统性过程,以便让其传承给未来。”
有些人认为,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始于1565年对西斯廷礼拜堂壁画的修复,但更古老的例子还包括卡西奥多鲁斯的工作。
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其目的是为了修复并修补物品以便继续使用及美观享受。直到20世纪早期,艺术家通常被请来修复受损的艺术品。然而,在19世纪,科学与艺术的领域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米迦勒·法拉第等科学家开始研究环境对艺术品的损害影响。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使用科学方法观察物品的组成部分及其状态至关重要。”
英国于1877年成立的古建筑保护协会,被认为是将保护与修复草拟成理论框架的首次组织努力。威廉·莫里斯和菲利普·韦布两位创始人深受约翰·拉斯金的著作影响。在同一时期,法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运动,由著名的中世纪建筑修复专家尤金·维奥雷-勒-杜克主导。
当前的保护实践中,预防性保护至关重要,许多文化作品对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相当敏感。这些作品必须在受到控制的环境中保护,以降低损害的风险。以水彩画为例,通常需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防颜料褪色。
直面保护和修复问题的专业人员会依照道德标准进行实践,这包括记录所有干预的过程以及选择恰当的修复材料,力求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意义。
“保护思想中,常常强调的原则是干预的可逆性。”
对于近年的道德问题,尤其是可持续性的考量,已逐渐成为焦点。社群内普遍认识到,“保护人工制品的过程不得以环境受到不当影响为代价”这一观点获得广泛认同。
在当今社会,各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依然面临许多挑战。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并在道德规范上持续提升,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探讨议题。
在这方面,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在当代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我们究竟应如何平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当前需求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