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史提芬·史匹柏的《第三类接触》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革新的视觉效果对科幻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片描绘了一名普通电工和一名失去儿子的单亲妈妈在目击不明飞行物后的心路历程。影片中的巨大母船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其背后的拍摄过程更是充满了创造性的挑战。
电影中的母船由视觉效果监制道格拉斯·特朗布尔(Douglas Trumbull)主导设计,而其外观则受到史匹柏在印度夜晚所见的石油炼油厂的启发。这位视觉效果大神表示,“母船的设计不再是典型金属硬件的无趣外观,而是强调了它的发光特质。”
“他的工作帮助推动了运动控制摄影技术的进步。”
在设计上,特朗布尔的团队利用了各种模型,包括了一个氧气面具以及一些其他的小物品,如邮筒和小型坟场,来增添母船的细节。这些细微而富有创意的设计让母船在大萤幕上展现出了迷人的视觉效果,令观众惊叹不已。
《第三类接触》的拍摄过程充满了种种挑战,自1976年5月开始拍摄后,史匹柏的工作日程却由于持续的创意改变而延长。他承认,这次制作的困难程度“是他在拍摄《大白鲨》时的两倍,且预算也大幅超支。”最初的预算为270万美元,然而最终却达到了1940万美元。
“如果我们知道制作成本会如此高,我们绝对不会批准这个计划。”
在拍摄期间,应对各种技术和预算问题让制作团队感到压力山大。举例来说,当时的气象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多场热带风暴损坏了位于阿拉巴马州的拍摄场地。
影片中的视觉效果大多使用70毫米胶卷拍摄,而非35毫米,这使得后期制作时能够获得更高清晰度的画面。特朗布尔和他的团队还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效果,以最大限度地展示母船的神秘感。虽然最开始考虑过使用电脑生成影像(CGI),但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最终选择了传统的模型效果。特朗布尔甚至还在母船的底部藏了一个小型的R2-D2模型,作为向《星际大战》的致敬。
影片的音乐由著名作曲家约翰·威廉斯创作,他的音乐天赋朝向为影片增添了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氛围。史匹柏曾坦言,在后期制作中,光是最后25分钟的剪辑就让他感到无比困难,因为他和剪接师麦可·卡恩(Michael Kahn)需要从成千上万尺的影片中筛选出合适的桥段。
“没有哪部影片能比这更难编辑。”
透过精心设计和不断的努力,《第三类接触》最终成为一部经典之作,并于2007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定为“文化上、历史上或美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第三类接触》不仅是一部关于外星人的电影,更是一个关于探索与人类心灵深处的故事。其制作背后的创意过程和挑战,以及对视觉效果的精湛追求,使得这部影片在科幻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么,透过这些场景的背后,我们是否也能找到与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