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次区(GMS)是亚洲东南部的跨国地区,涵盖了湄公河流域,拥有超过三亿人口。自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启动发展计划以来,六个国家(包括柬埔寨、中国的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便开始携手合作,致力于共同发展。这个地区不仅资源丰富,而且以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是全球重要的食物供应者,也是多项大型建设项目的所在地,这些项目对社会和经济都有深远的影响。
「大湄公河次区拥有无可替代的自然和文化财富,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
超过二十年来,大湄公河次区的六个国家通过这个经济合作计划共同努力,实现繁荣、整合和和谐的愿景。 GMS计划采取了三方面的策略(即三个C):加强通连性、提升竞争力和建立社区。
通过物理基础设施和经济走廊的发展,加强通连性;通过市场整合和促进跨境贸易与旅行,提升竞争力;通过解决共同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建立社区意识。
「GMS计划已经通过开发伙伴的支持确定并实施一系列优先发展项目。」
目前已有超过200个投资和技术援助项目,总共需要超过8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该地区拥有多样的地形,包括高原、石灰岩山地、低地、洪泛平原和三角洲等泽国。而随着地理多样性带来的气候区域变化,使这里支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这里拥有超过一千种新物种。
「该地区被列为全球最受威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
不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受到威胁。液压发电的发展、人口增长和消费模式的改变,使得这些问题越发急迫。
在大湄公河次区,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生产经济意义重大,湄公河水域的渔业每年零售价值达到40亿美元。然而,随着大量建设项目的出现,包括水坝、采矿和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了国际关注。
「大湄公河次区的环境问题促使制定可持续绿色增长经济的相关方案。」
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组织已与当地政府合作,寻求解决方案。
在1970年代,大湄公河次区是世界上最密集的森林区域之一,然而,砍伐行为已使其森林面积缩减三分之一,并预计到2030年再损失三分之一。这一情况不仅影响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还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活。
「追求发展的背后,却是对生态系统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这一系列问题迫使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地方社区支持的保护区域也在响应这一问题。
大湄公河次区的经济潜力与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密切相关。随着区域合作的持续推进,当地政府与国际组织的努力至关重要。这样的合作是否能充分保护该地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以确保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