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形象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外貌和吸引力的想法、感受及认知。这个概念在多个学科中都得到了探讨,包括神经科学、心理学、医学和文化研究等。虽然各个学科对身体形象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总体而言,身体形象包括了人们如何看待自己、记忆、经验、假设及比较外貌的方式,以及他们对自己身高、体型和体重的态度。所有这些都受到社会和文化理想的影响。
身体形象可以是负面的(即“身体否定”)、正面的(即“身体肯定”)或中立的。
拥有消极身体形象的人可能会感到自我意识过强或羞愧,并认为他人看起来更具吸引力。在当今这个社交媒体使用频繁的时代,各年龄层的人都受到社会所设定的外貌和身形标准的情感和心理影响。这些标准往往是由社会创建并不断改变的,并且部分促成了"身体羞辱"的现象,即通过讽刺或批评他人的生理外貌来羞辱个体。
除了低自尊外,这些人往往会专注于改变自己的外貌,以迎合所感知的社会标准。这样的行为会导致身体不满足感,并在长期内增加饮食失调、孤立及心理疾病的风险。在饮食失调的情况下,负面的身体形象也可能会导致身体形象障碍,即对于自己整个身体的错误认知。
负面的身体形象也会特征化为身体畸形障碍,这是一种强迫症,特征是过度关注自己身体某一特定方面的缺陷。
拥有低身体形象的人常常会尝试以某种方式改变自己的身体,例如节食或进行整形手术。相反,正面的身体形象则是能清晰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身材,赞美并欣赏自己的身体,并明白外貌并不反映一个人的品格或价值。许多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形象,包括家庭动态、心理疾病、生物遗传易感性、肥胖或营养不良的环境原因,以及文化期待(例如媒体和政治)的影响。
事实上,无论是过轻还是过重的人都可能拥有不良的身体形象。美国心理学会在2007年的报告指出,普遍性别化的现象正在加剧女性与身体形象有关的焦虑。澳洲政府参议院的调查报告也指出,媒体中的性别化同样影响着身体形象。然而,其他学者对于这些说法表示质疑,认为其并未基于坚实的数据。
"身体形象"这一术语最早是由奥地利神经学家保罗·希尔德在1935年出版的《人类身体的形象与外观》一书中提出。在历史上,任何暗示社会地位或富裕的特征都是理想的。由于历史上富裕与食物的联系,身材丰满被视为富有或有权力的象征。此外,文化价值观和信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身体形象。随着伦理与文化价值的演变,人们对于理想特征的追求一向改变。
如今,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能够接收和解读自身、价值以及身体的信息的平台中。
社交媒体特别重新塑造了“完美身体”的概念,并呈现出许多不切实际的理想,包括发型、体型和肤色。
在当今社会,随着媒体对身体形象的描绘,女性的身体形象不断受到挑战与评价。广告常常利用观众的不安来推销产品,以此展现经过修图的形象、性别物化以及不切实际的美容标准。这在许多广告中造成了对女性身体形象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年轻女性的身体不满和负面心理影响。
女性在科技行业面临的身体不满和饮食失调的压力尤为高。
此外,男性同样遭受身体形象的负面影响。据估计,45%的青少年男孩可能会遭受身体畸形障碍,而跃越追求肌肉化的需求常常使他们感到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强烈的社会压力和文化预期促使不论男女都驻足于外貌的焦虑中,然而不同性别对身体形象的重视程度则有所不同。研究指出,女性对身体形象的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善,但男性的态度几乎没有变化。
身体形象问题的根源有很多。社会对于外貌特殊的期望以及文化的标准影响着个体对自己形象的评价。这探讨的不仅仅是外表,还是与自我认识以及社会关系深深交织的心理议题。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多元时代,我们该如何看待身体形象以及其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