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守的阿拉伯社会中,勇敢做自己是一条艰难的道路。马拉喀什的阿卜德拉·塔伊亚(Abdellah Taïa)正是这条路上的先驱。他于2006年成为第一位公开同性恋的阿拉伯作家,并于2014年仍然保持着唯一公开的摩洛哥同性恋作家的身份。塔伊亚在他的作品中勇敢地剖析了社会压迫与自身身份的挣扎,这让他成为了无数人在艰难时刻的一盏明灯。
「一切我所知道的世界都来自这个城市和这个邻里。一切我在书中想表达的东西也源于这个世界。」
在1973年于摩洛哥拉巴特出生的塔伊亚,自幼便经历了贫困与歧视。家中窘迫的环境及共有九位兄弟姐妹的生活让他的童年充满挑战。在父亲作为图书馆清洁工的影响下,他第一次接触到文学,这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身为一名气质柔和的男孩,塔伊亚在自己的同龄人中感受到异样的目光和虚伪的社会压力。虽然他从小就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者,但他必须在严苛的社会规范下掩饰自己的身份。一次母亲和兄弟姐妹都目睹的恶性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令他明白了隐藏自我的必要性。
「那一晚之后,我再也不是以前的阿卜德拉了……我不得不创造一个全新的阿卜德拉。」
塔伊亚的哥哥在他的艺术启蒙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他接触音乐、电影和文学,并鼓励他追寻自由的生活。根据塔伊亚的回忆,电影成为了他逃避现实的一个窗口,在充满压迫的社会中,他努力向外寻求建构自我的空间。
在1999年,带着对巴黎的憧憬,塔伊亚最终踏上了这座城市。作为一名作家,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而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文字也反映了他在面对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时的深入思考。
「我写作的原因,可能就是想知道那个「死去的时刻」里的自我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
塔伊亚的作品往往具有自传色彩,他的第一部小说《救世军》(Salvation Army)便详述了他在摩洛哥的少年时光,并成为沙漠中一股清流。这本书因为对于同性恋角色的展现,被认为是阿拉伯电影中首位公开的同性恋角色,至今仍持续引发讨论和反思。
他于2009年出版的作品《红色的塔布赫》(Le Rouge du Tarbouche)也引起了更大的瞩目,这本书深入挑战摩洛哥的反同性恋法律,成为他公开反对社会不公的起点。塔伊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选择了出柜,从此他不再隐藏自己的身份。他在接受《新访问报》采访时表示:
「我从不隐藏,这是一个我不能忽视的部分。」
然而,他的出柜并非没有代价。面对来自摩洛哥的谴责与攻击,塔伊亚的勇气使他成为了一个象征,激发了有关同性恋权益的讨论。尽管面对诸多批评,有些摩洛哥知识分子却始终保持沉默,使他感到失望。
随着塔伊亚在文学界的声誉日益提升,他的作品也渐渐跨越了国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引起国际文坛的重视。 2010年,他因《国王的日子》(Le jour de roi)获得法国文学奖「普里克·德·弗洛尔」(Prix de Flore),禁令随之解除,这一事件也显示了摩洛哥社会对于文学与思想自由的逐渐开放。
「我的书现在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并在摩洛哥发行,这标志着一些改变正在发生。」
除了小说与散文,塔伊亚的电影作品《救世军》于2013年在威尼斯影展和多伦多影展放映,使其成为阿拉伯电影界的重要里程碑。他的电影不仅代表了一个个人的故事,也成为了对于整个社会的思考。
如今,塔伊亚的创作依然活跃,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他人生经历的再现,反映了当代摩洛哥社会的多样性与矛盾。当他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大自由和包容的文化认同时,他也在不断推动着这场文化的变革。他的故事让我们反思:在追寻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