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MB),也被称作是残余辐射,是充满可观测宇宙中每一角落的微波辐射。当我们使用常规的光学望远镜观察星星和星系之间的空隙时,几乎看不见任何光线。然而,当使用敏感的无线电望远镜时,一种几乎均匀且与任何星体或星系无关的微弱背景光辉便浮现在眼前,这种辉光在微波区域最为强烈。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标志着我们对宇宙起源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支持了大爆炸理论的核心观点。
1965年,美国无线电天文学家阿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森(Robert Wilson)意外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也总结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科学探究。根据大爆炸的宇宙模型,在最早的时期,宇宙里充满了浓密的、炎热的次原子粒子等离子雾。随着宇宙的扩张,这种等离子体冷却至原子结合为中性氢的程度。
一旦形成这些原子,宇宙将不再透过汤姆森散射来散射热辐射,于是变得透明。这个过程被称为再结合时期,随之释放的光子彻底进入了宇宙的每一隅。
然而,由于宇宙的持续扩张,这些光子经历了宇宙红移,变得能量减弱。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和其相对均匀性,成为了支持大爆炸模型的关键证据。
最初对CMB的发现带来了激烈的争论,许多科学家提出了其他可能的解释,如来自太阳系内的能量、来自星系的辐射和来自宇宙中多个射电源的辐射。科学家们需要证明这种微波辐射的强度与频率的关系符合热源或黑体的性质。这一要求在1968年得以实现。
此外,光辐射的各个方向是否均匀一致也是重点研究之一,最终于1970年证明了这种辐射的确具有宇宙起源。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呈现出大约2.725 K的黑体光谱,其均匀性与星星或星系的几乎点状结构造成鲜明对比。据测量,CMB的各个方向呈现出约1/25,000的均匀性,根均方根变化为100微开尔文。虽然CMB的微小差异难以捉摸,但许多细节可被高精度度量,这对于宇宙学理论至关重要。
CMB的观测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早期宇宙物理特性的关键资讯。
随着进一步的实验,科学家们利用许多地面及太空基地实验,如COBE、WMAP及Planck,对这些温度不均匀性进行了测量。这些测量揭示了CMB中具有特征的结构,这些结构与物质和光子在再结合前的各种互动有关,从而导致了特定的块状模式,且随着角度变化。这些不均匀性分布的频谱部分代表着功率谱,显示出一系列的峰值和谷点。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不仅成为了支持大爆炸理论的关键证据,使我们对于宇宙的起源与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让我们理解了宇宙如何从一个白热化的状态演变为当今的形态。透过不断深入的研究,我们能否在未来的观测中揭示出更多宇宙的秘密,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位置与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