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伪阻塞(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 IPO)是一种临床综合症,主要源于肠道推动食物的能力受到严重损害。尽管没有实际的机械性阻塞发生,但却出现了类似于肠道阻塞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腹胀、呕吐、吞咽困难和便秘等,具体表现取决于受影响的消化道部位。这种疾病的诊断非常困难,通常需要排除其他机械性阻塞的原因,而许多患者常在病程晚期才被确认,这使得该病的死亡率也难以准确评估。
许多患者在病程晚期才被诊断,这导致情况更加复杂。
根据一项追溯研究,慢性肠道伪阻塞(CIPO)的死亡率估计在10%至25%之间,并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生相应变化。当症状持续时间少于六个月时,则被诊断为急性肠道伪阻塞或Ogilvie综合征。若超过此时间则被视为慢性病例。
肠道伪阻塞的临床特征包括腹痛、恶心、腹胀、呕吐、吞咽困难和便秘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仅取决于涉及的消化道部分,还取决于症状持续的时间。症状可能时断时续,且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症状的非特异性,患者不罕见需要多次就医。
症状可能会随着疾病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而有所不同,并且管理方式也会因此改变。
在大多数慢性肠道伪阻塞病例中,原发性CIPO源于肠道自身推动能力的丧失。这些病因可分为三类:肌病(影响平滑肌)、间质病(影响克雅氏细胞)和神经病(影响消化道的神经系统)。有些病例似乎有遗传关联。此外,肠道伪阻塞还可能由其他许多疾病引起,例如:
肠道伪阻塞的症状非常不具特异性,因此诊断过程往往需要排除其他机械性阻塞的可能性。诊断时可能采用的工作包括:
肠道伪阻塞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消除病因及管理并发症。这包括疼痛管理、改善消化系统症状、补充营养及调控流体状态。当慢性肠道伪阻塞是由另一种疾病引起时,治疗重点则是该基础疾病的管理。
如果患者的饮食调整未能达到所需的营养需求,则会采用肠内营养或完全静脉营养。
一些药物如Prucalopride、pyridostigmine等,旨在促进肠道动力,而抗生素则用于处理可能出现的细菌过度生长。对于严重的肠道伪阻塞,手术或其它介入手段如肠道减压、造口术等有时候是必要的。
为了缓解症状,研究人员在探索其他潜在的疗法。这些包括干细胞移植和粪便微生物移植等。然而,关于大麻在肠道伪阻塞中的效果尚未有任何研究,其效能的预测仍属于推测阶段。
在了解肠道伪阻塞时,还应考虑与之相关的疾病,如:Ogilvie综合征、Hirschsprung病、肠道神经发育不良等。这些疾病与肠道功能的失常密切相关。
随着对肠道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加深,能否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