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分解过程在死亡后立即开始,主要涵盖软组织的破坏,最终留下骨骼遗骸。这一化学过程极为复杂,涉及到身体中的多种分子,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及骨骼的分解,并在逐步的分解过程中进行。
人体约64%为水,20%为蛋白质,10%为脂肪,1%为碳水化合物,5%为矿物质。
蛋白质在人体中组成多种不同的组织,这些组织可以分为软组织和硬组织蛋白质。由于这种差异,身体中的蛋白质并不会以均匀的速率被降解。
蛋白质水解是一个分解蛋白质的过程,这一过程受湿度、温度和细菌的影响。水解过程中,不同的蛋白质会在不同的分解阶段被降解,早期以软组织蛋白质为主,这包括肠道和胰腺的上皮细胞、以及大脑、肝脏和肾脏的蛋白质。
在分解的后期,则会逐渐降解更具韧性的蛋白质,包括网状蛋白和胶原蛋白,后者的存活时间甚至比前者更长。
通常,蛋白质水解会产生如下产物:
持续的蛋白质水解会产生酚类物质,以及二氧化碳、氢硫化物、氨和甲烷等气体。
氮是氨基酸的成分,在去氨基化过程中释放,通常以氨的形式出现。环境中的氨可以被植物或微生物利用,或被转化为硝酸盐,若身体位于土壤上面或内部,氨可能会聚积。这使得土壤中的氮存在能促进附近植物生长。
磷的释放也依赖于土壤环境的酸碱度,通常以不溶性无机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与铁、钙、镁和铝相结合。
在分解初期,微生物会破坏碳水化合物。这一过程从肝糖分解成葡萄糖单体开始。根据环境中氧气的可用性,糖类可被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不完全分解为各种有机酸和醇类。无论在有氧或无氧情况下,这两种途径可能会同时发生。
脂质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中,约60-85%为脂质,主要是甘油三酯。死亡后不久,中性脂质会被脂肪酶水解,形成自由脂肪酸。这些脂肪酸的降解途径将依赖于氧的可用性,可能经历无氧和有氧两条路径同时进行。
核酸的分解产生氮基、磷酸盐和糖,这三种产物会进一步通过其他大分子的降解途径进行加工。
骨骼是一种复合组织,由蛋白质、矿物质和其他有机物组成。骨骼的降解称为成矿过程,涉及细菌和化学因素的共同作用。随着骨骼周围环境的改变,这些组织将会被分解,最终被环境吸收。
骨骼的降解速率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水、土壤类型、温度及酸碱度等。微生物的活动也会影响这一过程。
面对生命的终结和身体的分解,我们是否能更深入地思考,这一自然过程所带来的生态平衡和生命的延续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