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是否能感受到疼痛,长期以来一直是医疗界的争论焦点。在19世纪末之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婴儿对疼痛的感受力较成年人更强,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一观点开始转变,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现在的研究支持婴儿实际上能够感受到疼痛,并且可能比成年人感受得更强烈。
在1999年,大多数医疗专业人员仍然认为婴儿在一岁之前是无法感受到疼痛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刚出生的婴儿甚至在胎儿阶段就能够体验疼痛。
未经治疗的疼痛会导致一系列的代谢和内稳态变化,例如氧气需求的增加,这会伴随着肺部气体交换效率的下降。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氧气不足,最终引起潜在的缺氧症。疼痛造成的压力反应也会使胃酸度上升,这样一来,婴儿有可能吸入这些酸性物质,进一步损害肺部的完整性和组织氧合。
研究显示,经历过疼痛的婴儿在精神上可能会影响他们与母亲的融合,未来与医疗专业人员的互动,以及在个人和社会心理健康的表现。
当前对婴儿疼痛的理解主要归功于对未髓鞘神经纤维的研究。这些纤维虽然传递信息的速度比有髓鞘的纤维慢,但在出生时,婴儿已经发展出痛觉的神经通路。虽然他的疼痛反应尚不成熟,却依然能够相对容易地对有害刺激做出反应,表明婴儿对疼痛的感知存在着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
在婴儿的疼痛诊断过程中,医疗人员将依赖非语言的反应来判断疼痛的程度。响亮的哭声、烦躁不安、睡眠模式的改变,及对于照护者的惧怕感都是重要的指标。当前许多研究者也在探索其他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指标,以帮助评估婴儿的疼痛状况。
目前发展出来的「婴幼儿术后疼痛评估量表」(ChIPPS)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管理住院婴儿的疼痛。
随着对婴儿疼痛的认识逐步深化,许多无药物和药物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婴儿对于触摸、抱着、讲话及音乐的反应,很大程度上能够舒缓他们的疼痛感受。这些舒缓措施是人类历史上对抗疼痛的方式之一,并被证明能够减少婴儿的焦虑和疼痛行为。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医生们普遍相信婴儿无法感受到疼痛。这样的认知使得许多手术过程无法提供适当的麻醉和镇痛。但是,这一观点在1980年代初得到重大改变,因为诸如婴儿杰佛瑞案例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迫使医界重新评估婴儿疼痛的处理方式。
如今,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认为新生儿比成年人对疼痛的反应更为敏感,且未经恰当治疗的疼痛可能会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一定的后遗症。随着这一认识的深入,如何改善疼痛管理的质量,已成为当前医疗界面临的重大挑战,而这也引发了我们对婴儿疼痛反应的深入反思,你认为未来的医疗能否做到将疼痛管理做到完美无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