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融核燃料(Corium)是核反应堆核心在核事故中形成的一种物质,通常被称为燃料含量物质(Fuel-Containing Material, FCM)或类似熔岩的燃料含量物质(Lava-like Fuel-Containing Material , LFCM)。它的组成类似熔岩,混合了核燃料、裂变产物,以及来自控制棒的材料和反应堆结构材料,当这些材料与空气、水、蒸气等反应时,还会生成其它化学反应产物。此外,如果反应堆容器破损,熔融的混凝土也会成为这些材料的组成部分。
熔融核燃料是一个涉及复杂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涉及到反应堆运行时的多种条件和反应。
熔融核燃料的形成过程开始于核反应堆内部的高温。尽管放射性衰变热是主要的热源之一,但核链反应引起的热量也可能是导致熔融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会迅速减少,这主要是因为短半衰期的同位素在初期提供了大部分的热量。
熔融核燃料的温度高度依赖于其内部热生成动力学,影响其热量损失的多种因素,包括材料类型、熔融的混合物的比例以及环境热损失的情况。
熔融核燃料的温度可以高达2400 °C,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超过2800 °C,这对反应堆的结构和安全性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熔融核燃料的具体成分会根据反应堆的设计类型而有所不同。比如在沸水反应堆(BWR)中,控制棒的材料与水发生反应,会生成硼酸和甲烷等化合物。对于压水反应堆(PWR),反应的产物则有所不同,这直接影响到熔融核燃料的化学组成。
在熔融过程中,温度的上升导致燃料棒的变形,若压力过低,将引发控制棒包覆的破裂。
在缺乏有效冷却的情况下,反应堆内的材料会过热并变形。在温度达到结构材料的熔化点后,反应堆的结构容易发生故障,熔融核燃料随之累积至反应堆容器底部。若此时适当冷却,熔融的核燃料可能固化,将损害限制在反应堆内部。
当熔融核燃料与混凝土接触时,会发生热分解反应,进一步氧化熔融核燃料中的金属,并产生氢气和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一过程是吸热反应,与熔融核燃料的热动力学相互影响,可能导致蒸汽爆炸等危险事件。
熔融核燃料和混凝土的互动至今仍然在研究中,各种潜在的情境与结果都需要谨慎考量。
在三哩岛核事故中,反应堆的慢性部分熔融,形成了聚集在反应堆容器底部的熔融核燃料。尽管熔融核燃料存在,但容器未发生破裂,研究人员从熔融物中获得了样本,这些样本显示出异常的物理特性。
切尔诺贝尔事故是已知熔融核燃料量最大的事件。事故发生后,熔融物质滴落至反应堆底部,并在那里形成了名为「大象的脚」的著名物质。这些熔融物质的组成复杂,包含核燃料、控制棒材料和混凝土等多种物质。
熔融核燃料的形成与安全风险问题密切相关,在未来,核能技术是否能够克服这些挑战,以保证人类的安全,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