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渔业管理和渔业生物学中,耳石微化学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旨在划分鱼类族群,并了解它们的移动和出生地。透过比较耳石中元素和同位素的浓度与鱼类所栖息的水域中这些元素和同位素的浓度,我们能够追溯鱼类的生活历史与生态环境。
耳石是鱼类耳部的三个耳石之一,其中最大的耳石是贝石,这一部分经常被分析以确定各种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的浓度。
对于鱼类的管理,了解其生命史特征是至关重要的。迁徙模式和产卵地是许多物种管理中的关键因素。如果某条鱼类在两个分开管理的区域之间迁徙,而未能了解这种迁徙的情况,则这种鱼类会被视为两个独立的族群进行管理,这可能导致过度捕捞的问题。在以前,成本高昂且效率低的标记与捕获研究需要用来发现这样的迁徙模式,而现在耳石微化学为评估鱼类的迁徙模式提供了更简单的方法。
耳石微化学已被用来识别和划分加拿大水域的传统大西洋鳕鱼族群,它也被用来确定回游白鱼的迁徙模式。
了解出生地同样重要,因为必须识别和保护鱼类的产卵及其关键幼鱼阶段栖息地。在过去,必须根据在产卵场收集的鱼类来假定出生地,但最近的研究显示,这种假设常常不够准确。耳石微化学提供了一种准确的方法来评估鱼类的出生地,而不用直接在产卵场收集样本。
耳石在鱼类孵化后不久便开始形成。其主要成分是以方解石结构组成的结晶性碳酸钙,并以蛋白质基质为支撑。这种碳酸钙透过内淋巴细胞膜进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分层沉积。这些层级永久存储,并且其成分不会随时间改变。除了碳酸钙外,在耳石中还能检测到其他化学物质的微量。因此,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能够反映出鱼类所存在的水域中的化学环境。
在骨鱼类中,通常会针对三对耳石的最大者,即贝石进行微化学分析。耳石的核心对应的是鱼类生命早期的幼鱼期,因此耳石的微化学组成能够推测鱼的出生地。
近期耳石微化学分析的进展之一是水化学分析与耳石微化学分析的结合。为了标准化化学浓度,所有元素浓度都需要依赖于钙(Ca)来进行比对。淡水和海水的区别是最简单的,而海水中溶解化学物质的浓度则通常高于淡水。不过,透过分析钡(Ba)和锶(Sr)的浓度可以轻易地区分两者。
虽然明确的区分淡水与海水相对简单,但在更细致的尺度上,需要通过分析Sr87/Sr86的同位素来获得更大的空间分辨率。
在进行耳石的分析时,耳石可以通过两种基本方式进行检测。可以对整个耳石进行取样,或通过定向测试隔离耳石的一部分。这不仅需要谨慎清洗和准备耳石,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分析技术,比如激光剥蚀电感耦合质谱(LA-ICPMS)等。
当水域的化学特征得到识别后,便可以开始分析耳石。当需要获取鱼类的迁移时间或出生地资料时,通常会选择定向取样的方法。这一方法又称为基于束流的分析,能够聚焦到耳石的一小部分进行数据收集。在进行样本分析时,通常会将耳石的截面放置在聚酯树脂中,以便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激光会被用来挖去耳石的微小层,进行化学成分的检测。
耳石的稳定同位素值也可以用来分析过去的气候变化,甚至可研究至172万年的古鱼类环境。
随着耳石微化学的发展,研究者们有望更深入地了解鱼类的生态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然而,这些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仍充满了挑战,值得我们持续探索与思考的是,这些技术在未来的渔业管理中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