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太赫兹光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便是各向异性太赫兹微光谱(ATM)。该技术通过短脉冲的太赫兹辐射,研究各向异性材料中的分子振动,并且可以获得材料的特征光谱。此技术特别适用于分析单晶蔗糖、果糖、草酸及某些蛋白质结晶等样品,其核心就是利用线性极化的太赫兹光束来研究材料分子振动的空间方向。
当一束光的电场在垂直于其传播方向的平面中震荡时,我们称之为摄偏的横波。
理论上,如果将光的电场限制在某一特定角度,则该光称为线性极化光。当这种线性极化光透过各向同性材料(即在所有空间方向上具有相同物理特性的材料)时,不同角度的光吸收并不会有显著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吸收光谱的特征表现为平坦的曲线。然而,对于各向异性材料,其物理特性如吸收率、折射率等等,则在不同的空间方向上会有所区别。当线性极化的太赫兹光束经过这些各向异性材料并且对不同的极化角进行测量时,光的吸收会呈现出不同的数据,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材料各向异性的新视觉。
这种情形下的吸收光谱展现出与材料的各向异性程度相关的不同吸收程度。
进一步考虑激发分子层面的振动模式,ATM技术允许我们探索材料在0.3到3 THz的频率范围内,特别是对生物分子,许多分子的振动模式正好落在太赫兹频段内。当材料中的分子具有合适的排列方向时,我们可以利用ATM来识别这些分子的内部振动性质。这在单晶结构的样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蔗糖、果糖及某些蛋白质晶体。
首先,我们来谈谈ATM的技术设计。目前的ATM技术多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这是因为高灵敏度的太赫兹检测器需求面临大型样品的水分含量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研究样品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水,这会强烈吸收太赫兹辐射,因此需要较强的太赫兹来源。由于液氦资源的稀缺,传统上需要在超低温下进行太赫兹检测的工作对许多研究人员来说变得不再可行。
THz-TDS技术允许使用室温可操作的红外检测器,这使得环境的可获取性更为理想。
ATM的两种主要方法 — 旋转样品和静止样品 — 各有优缺点。旋转样品ATM方法涉及将样品置于太赫兹光束的焦点并旋转,而静态样品ATM则利用近场检测方案,能直接将样品放置于电光晶体附近来进行分析。这样,我们可以获得精确的极化效果,从而进一步了解材料的各向异性。
当然,ATM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技术的多样性。另一个关键特性是,ATM技术的太赫兹光场方向与样品表面平行,这使其能够更方便地分析某些对环境敏感的材料,如生物样品,并有效地观察到分子层面的变化。
在结构生物学以及药物发现方面,ATM技术是相当有前景的工具,尤其在探测与厚膜固态材料的THz频率性质。
以上所述,ATM技术在探测蛋白质动态方面亦展现了其独特的能力。这些蛋白质的运动常在太赫兹频率范围(0.3 THz至3 THz)内进行,有助于揭示出不同的几何及运动特性,特别是那些关键的镜头运动或结构变化。
展望未来,太赫兹光谱技术的发展是否能带领我们揭开更多生命物质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