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颈鼠(Apodemus flavicollis)是一种栖息于欧洲及西亚的哺乳动物,长久以来与树鼠相混淆,直到1894年才被确认为独立物种。这种鼠类以脖部的黄色毛皮著称,且它的耳朵和体型通常较大。
椭圆形的耳朵和黄毛的脖子是识别这一物种的显著特征,让它们在森林中相对出众。
黄颈鼠的身体长度约100毫米,可轻松攀爬树木,甚至在寒冷的冬季可以在房屋中越冬。它们主要分布在南欧的山区,但其栖息地也延伸至斯堪的纳维亚和英国部分地区。
黄颈鼠偏好成熟的阔叶林,尤其是在有大量坚果树(如橡树和榛树)的地方。它们经常出没于树木边缘或小灌木丛中,并喜欢在果园和种植园中活动。这些特征使得它们成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有助于传播种子的扩散。
在其栖息地中,黄颈鼠所藏的食物,如橡果和榛子,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帮助植物的扩散和繁衍。
黄颈鼠并不进入冬眠,而是全年活跃,并且经常与其他个体聚集以保持温暖。它们擅长攀爬,在树木和灌木丛中自由穿梭,并在树底部的洞穴、树干中的孔洞、空心树干及鸟巢中寻找栖息地。
当黄颈鼠储存食物时,它们会在土壤表面上方挖掘复杂的巢穴,并且在天敌靠近时会十分小心。在多处食物储藏室中,它们会将食物存放在树木的空洞中,而这些树木是它们的「食物储藏室」,以备不时之需。这表明了黄颈鼠的适应性和智慧。
透过这一策略,黄颈鼠不仅能有效保护其食物资源,还能在未来的需要时妥善利用。
繁殖期从二月延续至十月,并且间隔非常短。雌性在喂养幼鼠的同时,可以再次交配,这使得黄颈鼠的繁殖能力异常强。每胎可生育两至十一只幼鼠,并在干燥植物材料铺成的巢穴中诞生,幼鼠在约两周后开始睁眼,并在约十八天后断奶。
黄颈鼠是许多天敌的猎物,包括猫头鹰、狐狸及鼬等,它们会用跳跃以逃避攻击。值得注意的是,当被抓住时,黄颈鼠的尾部会因为肌肉的收缩而方便脱落,以逃避捕猎者的追击。
此外,黄颈鼠在传播疾病方面也扮演了双重角色,其可以携带病毒但对其却是免疫的。它们是导致人类患上出血热肾综合症的多巴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之一。
研究显示,这些小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不仅是小型食物链的组成部分,也是大规模疾病传播的潜在推手。
黄颈鼠在合适的栖息地中普遍分布良好,其数量稳定。根据报告,东欧地区的密度可以达到每公顷一百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黄颈鼠评估为「最不担心」的物种,意味着它们目前在自然界中的状态并无特殊威胁。
那么,这些小巧玲珑的黄颈鼠能否再次吸引我们对生态环保及传播疾病风险的深思与关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