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Leukoplakia)是一种潜在的恶性疾病,影响口腔黏膜。它定义为“一种基本上无法被归类为任何其他可识别病变的口腔黏膜白色或灰色病变”。这种病变通常呈现为在口腔中发展的灰色斑块或斑点,与吸烟有着密切的关联。
「口腔白斑是坚固附着的白色斑块,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
白斑的边缘通常非常明显,并随着时间变化。更严重的情况可能出现红色斑点,另外,白斑一般不伴随其他症状。尽管它通常出现在口腔中,但其他部位,如消化道、泌尿道或生殖器的黏膜也可能受到影响。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口腔白斑的具体成因仍然不明,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吸烟、嚼烟草、过量饮酒和使用槟榔等都是形成口腔白斑的风险因素,其中特定类型的白斑在HIV/AIDS患者中较为常见。
口腔白斑是一种前癌病变,这种组织改变使得癌症的发展更为可能。根据病变类型的不同,局部口腔白斑转变为鳞状细胞癌的机率在3%到15%之间,而在增生性白斑的情况下,这一比率可高达70%至100%。
「如果不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口腔白斑这个描述词应该谨慎使用。」
口腔白斑的组织活检通常显示角质堆积增加,伴或不伴有异常细胞,但这并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其他状况如真菌感染、苔藓样皮肤病和由反覆小损伤引起的角化症状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白斑。值得注意的是,来自真菌感染的病变通常可以被擦去,而白斑则不能。
口腔白斑的治疗建议根据病变的特征而异。如果存在异常细胞或病变较小,通常建议进行外科切除;否则,可能需要在三至六个月的时间内进行密切随访。人们通常被建议戒烟并限制酒精的摄入。据估计,停止吸烟后,约有一半的白斑会缩小;然而,如果继续吸烟,则高达66%的病例将会变得更加白且厚。
口腔白斑的发生率约为1%至3%,且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通常不会在30岁之前出现,在70岁以上的男性中,发生率可高达8%。
口腔白斑可以被分为黏膜病和前癌病变。虽然白斑的颜色是由于角化症(或表皮增厚),但由反应性角化引起的类似白色病变并不被视为口腔白斑。根据受影响的部位,口腔白斑可分为口腔白斑、膀胱白斑或阴茎、阴道等的白斑。白斑也可能出现在喉咙,可能与胃食道逆流疾病相关联。
口腔白斑的两种主要临床变异为均质白斑和非均质白斑。均质白斑通常是一种边界明确,表面平坦的白色病变,通常与周围黏膜略有高度差别,并具有皱纹的表面结构。
「非均质白斑通常会出现颜色不均的白色或红色病变,其癌变的风险高于均质白斑。」
若经证实存在异位细胞,则该病变很可能转化为癌症的风险会进一步提高。口腔白斑的病理学上,p53这一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与细胞异常增殖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基因的突变通常出现在吸烟和重度饮酒者的白斑细胞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口腔中出现的白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