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转换是指一个人从另一个人或个体的视角来理解和解读情况的能力。根据大量的科学文献,视角转换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可能带来各种有益的结果。研究指出,孩子在四岁时就可开始学习这种能力,而这些早期的技能对他们社会和情感的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
视角转换的能力不仅限于人类,某些非人类动物也可能具备这样的能力。
视角转换的定义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维度:感知与概念。感知视角转换是指理解他人如何通过感官(例如视觉或听觉)来体验世界。大部分文献关注的是视觉视角转换,即理解另一个人在物理空间中是如何看待事物的。而概念视角转换则是理解他人的心理经历,包括他们的思想、感受和态度。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视角转换的能力在孩子的发展中是分阶段进行的。在研究中,发现九岁以前的孩子在完成视角转换任务方面表现不佳,而到了四岁半的时候,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视角转换能力,例如理解坐得近的人能更清楚地看到图片。
「视角转换的早期能力可能是在三到四岁之间出现,这时候的孩子开始理解他人的视觉经验。」
尽管视觉与概念的视角转换在研究中有明显的区别,但有研究者认为这些能力本质上依赖于相同的一般能力。成人在进行视角转换的信息处理时,可能是自发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一过程可能是自动的,但也存在系统性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某些场景中误判他人所见的内容。
在视觉视角转换的研究中,通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多个脑区在任务过程中的活跃,包括左侧前额叶皮层和前扣带皮层等区域,这些区域与决策、视觉意象及注意力有关。
很多研究将视角转换能力与其他社会行为联系起来,尤其是同情心与同理心。很多人可能会发现,具备良好的视角转换能力,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原因,从而使自身的社交行为更为恰当。
「视角转换与同情心之间的联系促进了prosocial行为和提高人生满足感的可能性。」
虽然愿意尝试进行视角转换的能力是有益的,但对于某些群体,例如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DHD)和自闭症患者来说,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可能会受到挑战。研究表明,这些孩子在进行视角转换任务时更为困难,但也有一些干预措施被提出,例如使用视频来教授他们视角转换能力。
关于非人类动物是否具备视角转换能力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一些猴类在视线追随任务中的表现显示出他们可进行视角转换,但其他动物如犬则在某些情况下能更为好奇地理解人类的视野。这些研究提示人们,视角转换能力的运用可能超越了人类,并存在于某些动物中。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技能,视角转换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不禁要问,如何在家庭和教育环境中更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视角转换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智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