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探索猫咪的健康时,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 (FIV)和HIV之间的相似之处不容忽视。 FIV是一种影响全球猫咪的慢病毒,感染率约为2.5%至4.4%。这种病毒于1986年首次被隔离,并在丹尼尔医学学校的Niels C Pedersen和Janet K. Yamamoto的努力下得到对于猫咪的影响的更深入理解。此病毒最初名为猫T淋巴细胞病毒,如今也在家猫中被发现。
FIV影响猫咪的免疫系统,经由感染CD4+和CD8+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来削弱猫咪的防护能力。
与人类HIV相似,FIV也会使感染的猫咪面对免疫系统的逐步崩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猫咪不能感染HIV,而人类也无法被FIV感染。 FI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透过深度咬伤,来自感染猫的唾液进入其他猫的体内。即便如此,FIV阳性猫咪在共享水碗与食物碗的情况下,传播病毒的风险相对较低。
FIV如何影响猫咪的健康值得深入探讨。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进入细胞中。最初,SU糖蛋白会与CD134受体结合,随之形状改变,并促进与化学趋化因子CXCR4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促使病毒与细胞膜融合,将病毒RNA转移到宿主细胞的胞浆中,进而进行逆转录和整合。
FIV通常以无症状期潜伏于宿主细胞中,这使得免疫系统难以检测到其存在。
不同于其他猫病毒,FIV透过激烈的行为如咬伤来传播。通过研究发现,雄性猫受感染的比例高于雌性,因为雄性猫通常更具领土意识并更频繁地参与战斗。 FIV可在野生猫科如非洲狮中被发现,并显示出这个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扩散的潜力。
FIV感染的猫咪经历了几个阶段,包括初期的急性阶段及接下来的无症状期。急性阶段伴随着一些轻微的症状,如无精打采、食欲不振和淋巴结肿大。接着是无症状期,猫咪在这一阶段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未表现出明显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猫咪可能进入快速恶化的最终阶段——猫获得性免疫缺乏症(FAIDS)阶段,这时候它们会极易受到机会性感染的威胁,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检测FIV的手段虽然简单却充满挑战。兽医通常会依据猫咪的病史及临床症状进行抗体血液检测。然而,由于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尤其是在小猫接受母乳后,个别检测结果的解释必须格外谨慎。
随着对FIV的认识提升,许多兽医与猫咪保护组织已经一致反对随意安乐死感染FIV的猫咪。
要研发出有效的FIV疫苗充满挑战性,因为该病毒的变异型高且存在多种亚型。自2002年推出的双亚型疫苗Fel-O-Vax,试图针对多种FIV亚型进行免疫,但该疫苗在防护某些变异型时表现不佳。正因如此,是否为FIV疫苗接种而产生阳性结果将使疫苗的实际效果更难以评估。
FIV的病毒结构类似于其他优哺动物慢病毒,拥有80至100纳米的直径。 FIV的基因组由两条相同的单链RNA构成,且拥有典型的逆转录病毒基因组结构,包括LTR、vif、pol、gag、orfA、env和rev基因。这些基因组的组合使FIV在宿主的免疫系统中更加复杂。
FIV的确切起源仍不明,但研究指出其或许源于非洲并随着猫科动物的扩散而迅速演变。过去的研究揭示了多种猫科动物中FIV的高流行率,但其多样性与不同环境中的变化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对于野生猫科,其影响显而易见,而FIV对于整体种群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评估。这引发了我们对于保护措施的思考:在这个脆弱的生态系统中,我们能尽力做到什么来保护这些珍贵的生态伙伴及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