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化学研究中,参考电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具有稳定且已知的电极电位的电极,为测量电池中的其他电极提供基准。尽管在水系统中,常见的参考电极如标准氢电极(SHE)表现稳定,但在非水系统的使用上却存在着许多挑战。
传统的水系参考电极如饱和卡罗梅尔电极(SCE)和银氯化银电极(Ag/AgCl)都依赖于饱和的水溶液,这使得它们在非水系统中的表现不可靠。
首先,非水系物质如醯胺或醇类会对参考电极的表现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标准氢电极的金属电极在某些溶剂中会快速中毒,导致电位无法稳定,大大降低了其作为参考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即使短时间内使用水系参考电极也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因为它们与非水系溶剂间的接触会形成液-液界面,并引入难以量测的界面电位差。
使用水系参考电极的最大问题在于,不同溶剂中的电位测量并不具可比性,潜在的问题使得这些测量结果变得不可依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引入了准参考电极(QRE)这一概念。准参考电极可以使用铁乙烯(ferrocene)或其他内部标准物质参考,使其在非水环境中表现出更加稳定的特性。这些电极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并且可以在每次实验之前重新制作,这对于实验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准参考电极的制作过程之简单,使得在新一轮的实验中,可以以更柔软的条件与设置来确保参考的可靠性。
然而,准参考电极并非完美无瑕。它们的稳定性还是依赖于其组成环境的已知条件。举例来说,若要利用钙钛矿电极作为一种参考,则必须清楚pH值及其他环境变量的变化,否则其测量结果会受到干扰。
另一种挑战源自所谓的「假参考电极」,这类电极的电位并不稳定,而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会有所变化。因此,虽然它们在已知的条件下能够使用,但在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中,其成果可预测性则相对较低。此类电极主要用于某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氮化锆(YSZ)膜电极的开发等,其潜力根据实验的pH值而改变,在高温下的应用更是显著。
非水系统中的参考电极挑战不仅限于稳定性问题,还包括实验误差的减少及结果的透明度。相较于水相系统,这些挑战要求研究人员在实验设计时更加谨慎,以便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电极的局限性。在研究电化学过程中追求高准确度的同时,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能否在不使用水相参考的情况下成功开发出稳定可靠的非水系统参考电极,将会成为推动电化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