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与人类发展的方式,旨在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危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这一理念力求建立一个生活条件和资源与人类需求相匹配的社会,而不损害地球的完整性。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我们的共同未来》,通常称为布伦特兰报告,这份报告让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一步为世人所知。
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开发模式,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而不妨碍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布伦特兰报告所提出的定义已经被广泛使用。该报告强调了需要优先考虑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求,并指出目前技术和社会组织的状态对环境满足当前和未来需求的能力施加了限制。因此,可持续发展力求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之间找到平衡。
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要求全球和国家治理框架根植于道德价值观,以便针对日益增长的全球挑战进行有效应对。
随着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高峰会开始的里约进程,这一理念进一步进入了国际议程。那场会议上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了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基础,这些目标旨在应对全球挑战,例如贫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和平。
尽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影响深远,但它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批评。一些学者认为,发展本质上是不可持续的,且对其进展的失望感油然而生。他们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理解和市场主导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的无序性使得其成为一个模糊不清且易被操控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追溯至17世纪和18世纪的可持续森林管理理念。约翰·伊夫林在其1662年的文章中表达了对于树木资源过度开发的担忧,呼吁每位土地拥有者履行种植树木的国家义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念演变为更广泛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的雏形。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治理框架中的核心进程。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发布了《地球宪章》,阐述了建设一个公正、可持续和和平的全球社会的愿景。随后,在2015年通过的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以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尽管有着雄心壮志的目标和框架,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显著的障碍。不少学者对于如何解释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质疑,甚至认为发展本身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因为它与环境的保护存在天然的对立。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常受到批评,因为它的定义模糊,且容易被政府和企业利用来推进自身利益。
一些政策制定者和环保主义者强调,中长期的社会进步需要不断重申对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承诺。全球商业与可持续发展理事会在近期撰写的一份长期愿景报告中,勾勒出了到2050年全球人类如何在行星边界内繁荣共存的可能路径。
不过,当今的世界仍然面临着许多不平等与困难,其中包括有限的资源分配以及各国间的发展差距。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理念,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