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肌肉细胞的核通常位于边缘,但在某些特定的肌病中,例如中心核肌病(CNM),却意外地发现它的位置在细胞的中心。这背后隐藏了哪些神秘的故事?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及其所引发的生理解释。
中心核肌病是一组先天性肌病,其中肌肉细胞的细胞核位置异常,位于细胞中央而非边缘。其症状通常包括严重的肌肉无力、呼吸需要辅助,以及头颅形状异常。这类肌病中,X-连锁的肌管型肌病(myotubular myopathy)通常在出生时就会出现,因此被视为先天性肌病。然而,某些中心核肌病可能会在生活的后期才表现出来。
如同其他肌病,MTM/CNM的临床表现最明显的包括肌肉无力及相关的功能障碍。先天性形式通常在新生儿时期表现为肌肉张力低、严重无力、发展里程碑延迟(特别是大运动里程碑,如头部控制、爬行及走路),及肺部并发症(推测由于呼吸肌的无力所致)。
受累的面部肌肉可能引起眼肌麻痹或眼睑下垂。
RYR1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CNM,但也可能使患者易受恶性高热的影响,对麻醉的反应可能是危及生命的。尽管有些中心核肌病患者在其一生中能保持行走能力,但另一些人可能从不会爬行或走路,会需要使用轮椅。对不同的中心核肌病来说,功能障碍的程度有着显著的变异性。
X-连锁的肌管型肌病(XLMTM)的遗传异常于1990年首次定位于X染色体的Xq28位点。 MTM1基因编码的肌管蛋白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脂质磷酸酶,参与细胞的运输、信号传递等功能。大约80%的男性肌管型肌病患者会发现MTM1的突变,其中约7%的突变是基因缺失。
并非X连锁的中心核肌病被视为常染色体遗传,其遗传异常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这些肌病的可能遗传模式如下:
中心核肌病的诊断通常依赖于肌肉活检中的典型组织学发现和提示的临床症状;肌肉磁共振成像(MRI)可辅助临床评估并在某些情况下协助基因测试。中心核肌病在肌肉活检中表现为位于细胞中心的细胞核,周围有较大的谷粒与粒线体的聚集,但不含肌纤维。
目前,对于任何形式的中心核肌病都没有治愈性治疗,管理的方法主要是支持性疗法。这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物理治疗、职业疗法及呼吸治疗等。
肌管型肌病的整体发病率为每50,000名男婴中有1例。其他中心核肌病的发生率极其稀少,世界各地仅有十九个家庭被确定为CNM病例。根据目前资料,大多数患者只需依赖走路辅助工具,极少数则完全依赖于物理移动辅助设备如轮椅。
1966年,纽约市的神经科医生斯皮罗(Spiro)首次发布了一份肌病病例报告,报告中指出,肌肉活检显示肌肉细胞的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心。尽管超过三十年来,这一理论仍未完全得到确认,但对于某些依赖于发育延迟的理论仍表示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肌病的成因是否与"肌管"阶段的停滞有关,"肌管型肌病"这一称谓仍被广泛接受。
尽管所有形式的中心核肌病都被认为是罕见的,但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肌管型肌病(MTM)。有时“中心核肌病”和“肌管型肌病”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换使用的。
对于这种鲜为人知的疾病,其背后的遗传机制及表现型的多样性究竟还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