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海地发生了毁灭性的7.0级地震,震中位于距首都太子港约25公里的勒奥根城附近。这场地震瞬间改变了数十万人的命运,对整个国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估计有三百万人受到这场灾难的影响,且死亡人数的估计范围在10万至30万之间,而有些官方数字甚至高达31万。
这场地震导致海地250,000栋住宅及30,000栋商业楼宇的完全或严重损毁。
海地是西半球最贫困的国家,地震发生时,该国的贫困情况早已相当严重。加上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外国对其内政的干预,使得海地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建筑物的低标准与缺乏建筑法规,增加了这场地震的致命影响。许多基础设施抵抗力太弱,根本无法应对如此巨大的自然灾难。
这场地震持续了不到30秒,强烈震动在太子港及其周边地区引起了滑坡和结构崩塌。震后多次余震持续到1月24日,其中最大的余震达到5.9级,严重干扰了救援行动。
地震造成的破坏太过严重,以至于太子港的太平间不堪负荷,数以万计的尸体被迫在荒野里以大众埋葬的方式处理。
灾难后,包括美国和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迅速响应,承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2010年1月22日,历史上最受关注的电视募款活动《希望在海地》成功筹集了5800万美元。尽管如此,因为通信设备与交通的瘫痪,救援行动受到诸多困难,造成资源分配的延迟与恶性循环。
然而,随着援助的延误,随之而来的是仓促的暴力与抢劫行为。
地震之后,数以万计的人无家可归,许多人不得不在街道、车辆或临时建立的棚屋中过夜。缺乏水源及燃料,重重困顿叠加。而在整个援助过程中,由于缺乏泛起管理,甚至出现了“第二次灾难”,即随着援助物资的增加,产生了大量的垃圾与废物。
海地地震的影响不仅是瞬时的灾难,更是对整个国家及其人民命运的深刻改变。随着时间推移,这次灾难让我们再次思考——在人道救援的做法上,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