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进行任何形式的运动时,身体如何产生能量以支持活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生物能量学是研究生物体中能量流动的一个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将食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肌肉活动所需的腺苷三磷酸(ATP)。运动时的能量需求与运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持续性运动中,有氧系统会成为主要的能量供应来源。
在持续性运动中,氧气的供应和需求会影响肌肉细胞的代谢能力,尤其是受访者的心肺功能和运动类型。
人体内有三种主要的能量供应系统:ATP-CP系统、无氧系统和有氧系统。当运动开始时,ATP-CP系统首先启动,这一系统在高强度的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提供能量,但由于储存的ATP和肌酸磷酸的量有限,这一供应在约10-15秒内就会耗尽。随后,无氧系统会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发挥作用,而在持续运动超过五分钟之后,有氧系统则开始主导能量的供应。
对于长时间且强度较低的运动,如马拉松赛跑,有氧系统提供的能量可以达到98%以上。
有氧代谢是指氧气的存在使得身体能够有效地将食物中的能量转化为可用的ATP。这一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糖解作用、克雷布斯循环(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在糖解作用中,葡萄糖被分解产生ATP和其他代谢物,这些产物会接着进入克雷布斯循环进一步生成能量。
在克雷布斯循环中,间接产生的还有一些电子载体,这些载体会在氧化磷酸化阶段中释放能量,最终生成大量ATP。此外,有氧系统的效率是无氧系统所无法比拟的:每一个分子葡萄糖可以产生约38个ATP分子,而脂肪酸的产生甚至更多。
相较于有氧系统,无氧系统在高强度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无氧系统主要有ATP-CP系统与乳酸系统两种。乳酸系统在运动时间超过数十秒但不足两分钟的情况下发挥主要作用,通常在短跑或举重等活动中非常关键。
不过,这两种无氧系统均无法长时间维持能量供应,因此当运动员进行持续的高强度运动时,必然会依赖有氧系统以获取充足的能量支持。
持续性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自然而然地转向有氧系统是因为:当运动时间增长,能量需求进入高峰,并且无氧系统产生的乳酸积聚会导致肌肉疲劳。如果不依赖有氧代谢,运动员在数分钟后就会感到无法继续支持这一强度的运动。
从生理学角度看,当能够获得足够的氧气时,身体就会优先利用有氧系统进行能量的合成以维持运动能力。
此外,有氧系统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的持续性和效率。这意味着即使在长时间或高强度的运动中,运动者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能量供应,并减少疲劳感的出现。通过训练,运动员的心肺适应能力提高,氧的供给及利用也会随之加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氧系统的效能。
总的来说,在持续性运动中,有氧系统之所以会成为主导的能量供应系统,是基于其产能高、持久及循环效率佳等特性。在了解运动过程中的不同能量系统及其运作方式后,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运动训练的效果,更能掌握提升个人运动表现的关键。而当我们在思考如何有效提高感受和表现时,有氧代谢在这一过程中是否真的是唯一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