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艾德里安·莱恩执导的电影《洛丽塔》再度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经典小说改编成银幕作品。这部电影虽然在欧洲首映时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却也因其敏感的主题在美国及其他地区引发了激烈的争议。电影中的角色,由珍妮·艾伦斯和多米尼克·斯维恩饰演,成为讨论的焦点,这使得不同观众对于电影的看法截然相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故事围绕着中年教授汉伯特·汉伯特(由杰瑞米·艾朗饰演)展开,他对于青少女的紧迫吸引使他租住在年轻寡妇夏洛特·海兹的家中,以便接近她14岁的女儿多洛丽丝(多米尼克·斯维恩饰演)。汉伯特的痴迷渐渐深陷,他与多洛丽丝之间展开了一段错综复杂且不道德的关系。
「这是一部关于人物、关系及不明智行为后果的电影。」
现实中,这部电影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在艾朗和斯维恩的演出中,许多观众和评论家看到了深层次的情感联系,但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其伦理性及道德边界的讨论。
与史丹利·库布里克1962年的版本相比,莱恩版本的《洛丽塔》更为直接地探讨了小说中黑暗的元素。库布里克的版本透过暗示和含蓄进行喜剧化转换,而莱恩则努力使情感和冲突更加具体化。这两种拍摄风格的差异令观众在接受度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在许多人看来,电影的表现方式使得角色之间的关系充满了不适当的色彩,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尤其是年轻的斯维恩与年长的艾朗之间的化学反应,让观众无法忽视社会对于这类关系的激烈反应。
斯维恩在饰演多洛丽丝时,面临很多挑战,而艾朗则必须要掌握汉伯特的复杂心理。根据一些影评人的观察,斯维恩的表现展现出无辜的天真与对于成年世界的不安,但却也被批评为不够成熟。
「电影的中心并不在于性,而是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冲突。」
尽管如此,两位演员的表现依然为电影增色不少,艾朗的诠释使得观众更容易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而斯维恩则在挣扎中的哭泣与愤怒都颇具感染力。
在美国,虽然这部电影的票房并不理想,但依然在影评界引发了不少讨论。根据评论网站的数据,它的评价呈现出褒贬参半的现象,有的认为其忠于原著,另一些却认为其在呈现上过于动人而不够真实。正如有评论所言: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无法完全超越纳博科夫的原作,但却在复杂的故事中找到新的情感色彩。」
随着影评的分歧,社会也对于电影的道德讨论延续了下来。讨论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涉及如何理解与诠释角色之间伦理关系的深层问题。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观众对《洛丽塔》的接受度也有所不同。一些国家对于有关内容的敏感处理使得电影未能如期在大银幕上公映。例如,在澳大利亚,电影直到1999年才得以在剧院放映,引发了更大的围观与争论。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社会对于性、年龄及权力关系的持续敏感性。
《洛丽塔》无论是在艺术性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无可否认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珍妮·艾伦斯与多米尼克·斯维恩的演出无疑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然而,在这样一部充满争议的电影中,究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角色的行为和他们的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