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其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咖啡豆并不是豆类,而是源自于咖啡树(Coffea)所结出的果实,因此这些果实被称为咖啡樱桃。这些看似熟悉的名字,却隐藏着丰富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值得媒介与人类的探讨。
咖啡樱桃通常呈现红色或紫色,果实内部是咖啡豆的种子。这些结构类似真正的豆类,但技术上考虑并不属于豆类,因其外观和大小而得名。每颗咖啡樱桃通常含有两颗扁平面相对的种子,偶尔也有只含有一颗种子的情况,称为「小果豆(peaberry)」。这种小果豆在海量的咖啡豆中仅占约10%至15%,但人们普遍认为其风味更佳。
咖啡豆的生产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按统计数据显示,咖啡产业的总市值已达4955亿美元。
根据历史记载,咖啡的发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约在850年,由一名名叫Kaldi的山羊牧人首次发现咖啡树。他发现他的山羊在食用咖啡果实后,变得活跃不已。咖啡树最早分布于埃及的高山,随后,至1500年透过也门的Mokha港口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至今,巴西是最大的咖啡生产与出口国,约占世界咖啡总产量的45%。美国则是咖啡最大进口国,每天消费约4亿杯,这使得其成为全球主要的咖啡消费市场。
根据牛津词典的记载,咖啡这个名称可能源自土耳其语的「kahveh」,透过意大利语「caffè」进入其他语言。根据另一种说法,该名称或许源于埃塞俄比亚的Kaffa省,因为该地区可能是咖啡的起源地。
理想的咖啡生长环境位于热带地区,这些地区被称为咖啡带。这些植物在15到24°C之间的温度生长良好,并需要每年500到3000毫米的降雨量。这使得咖啡的栽培不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项需要细心管理的农业活动。
随着全球咖啡需求的增长,咖啡樱桃的采收也变得更加繁复,绝大部分果实都是手工采摘而成。
当咖啡樱桃成熟时,通常会选择手工采摘,主要有「选择性采摘」(仅摘取成熟的果实)和「全枝采摘」(一次性摘取整枝的果实)两种方式。精选的果实通常可以生产出更高品质的咖啡。
对于咖啡樱桃的加工来说,两种主要的方法被广泛使用。第一种是「湿法处理」,主要在中美洲和非洲地区使用。这种方式中,樱桃的果肉将与种子分开,然后对种子进行发酵,之后用水冲洗掉粘附物。第二种是「干法处理」,对于品质较低的豆类多用此方法,在巴西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历史上被采用,但现在利用精致的干法处理也能生产出质量上乘的咖啡豆。
咖啡豆的主要成分包括咖啡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等。咖啡因是这些成分中最为人所知的,并且在不同品种的咖啡豆中含量各异,如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在0.8%-1.4%之间,而罗布斯塔(Robusta)咖啡豆的含量则在1.7%-4%之间。
不仅如此,咖啡中的非挥发性氮化合物及挥发性化合物也是形成咖啡香气的重要来源。
最后,咖啡的香气是咖啡因结构及各种化合物反应形成的,提高了其市场的吸引力。经过精心的烘焙过程,豆子的香气得以释放,这也是咖啡爱好者相聚一堂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咖啡樱桃的奥秘,人们或许应该思考,还有多少我们未曾了解的咖啡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