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来自拉丁词根「gravitás」,意指「重量」,是一种基本互动,主要以质量之间的相互吸引来观察。尽管重力是四种基本互动中最弱的,强度大约是强相互作用的10^38
倍弱、电磁力的10^36
倍弱,以及弱相互作用的10^29
倍弱,但在宏观尺度上,它却是物体之间最重要的互动之一。重力决定了行星、恒星、星系甚至光的运动。在地球上,重力赋予物体重量,而月球的重力则负责海洋中的潮汐现象。
重力的吸引作用促使宇宙中最初的气体物质凝聚成星星,最终又凝聚成星系。因此,重力是宇宙大规模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
重力具有无限的范围,但随着物体之间距离的增加,其影响会变得越来越弱。重力最精确的描述来自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这一理论将重力视为时空的弯曲,而这种弯曲是由质量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的,质量沿着测地线移动。而在这些测地线中的极端情况,形成了黑洞,一旦越过黑洞的事件视界,任何东西——甚至光——都无法逃逸。
对于大多数应用而言,牛顿的万有引力法则能够很好地近似重力,该法则描述了任何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对于重力的性质与机制,许多古代学者进行了探索。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向地球下落是因为地球作为宇宙的中心,吸引宇宙中的所有质量。尽管他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但有其他哲学家如普鲁塔克预测重力作用不仅仅限于地球。
在16世纪中期,欧洲科学家透过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证明重的物体并不总是下落得更快,而范畴包括伽利略的实验,后者用精确的测量确立了所有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是相同的。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行星如何在其轨道内运行,并迅速在科学界传播开来,成为理解重力的普遍理论。
随着观测到水星的异常轨道,牛顿的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于是,在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其精确描绘了重力的作用,并且能够解释水星的轨道。
当代的物理学将广义相对论作为理解重力的框架。科学家们持续努力寻找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并继续对该理论进行测试,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找到了很好的符合度。
尽管重力在宏观尺度上有著成功的预测,但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处理依然存在挑战。
尽管广义相对论在宏观尺度上的预测成功,但它与量子力学最终不相容。因为广义相对论描述的重力是时空的平滑、连续扭曲,而量子力学则认为所有的力量来自于离散粒子的交换。这一矛盾让物理学家感到困惑。随着对统一重力和量子力学的理论的探索,现代研究已经开始聚焦于量子场理论中的重力描述。
测试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历来不易,因为它们几乎与牛顿重力的预测相同。然而,自理论发展以来,持续的实验结果为其提供了支持,如1919年爱丁顿在日蚀中证实了重力透镜效应,及1959年的实验确认了重力时间膨胀的预测。
随着对重力的深入研究,我们似乎越来越接近理解这宇宙中最弱的基本互动,但重力究竟如同其他基本力般的独特性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