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肽(AMPs),又称宿主防御肽(HDPs),是生物的先天免疫反应的一部分,广泛存在于各类生命中。这些肽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并显示出作为新型治疗剂的潜力。抗微生物肽能有效杀死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包膜病毒、真菌,甚至转化或癌变的细胞。与大多数传统抗生素不同,抗微生物肽经常通过不稳定细胞膜的方式发挥作用,能形成跨膜孔道,并作为免疫调节剂增强免疫机能。
抗微生物肽是一组独特且多样的分子,根据其氨基酸组成和结构可分为不同亚组。
这些抗微生物肽的长度通常在12到50个氨基酸之间,包含由精氨酸、赖氨酸或产生于酸性环境中的组氨酸提供的正电荷残基,并且一般具有超过50 %的疏水性残基。它们的二级结构遵循四种主题,包括α-螺旋、β-链、β-发夹或环状结构以及延展状结构。这些肽在自由溶液中通常是不具结构的,当进入生物膜后会折叠成其终态结构。
抗微生物肽杀死微生物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可能因不同的细菌物种而异。第一步接触通常是以静电吸引为主,因为大多数细菌表面带有负电荷。这些肽可以附着并插入膜双层,形成不同的孔道结构,如“桶桩”、“地毯”或“环状孔”机制。他们也可以进入细胞内,结合细胞生存所需的内部分子,包括抑制细胞壁合成、改变质膜以及抑制DNA和蛋白质合成等。
抗微生物肽不仅直接杀死细菌,还在清除感染方面表现出多种免疫调节功能。
这些肽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可能改变宿主基因表达,作为趋化因子或诱导趋化因子产生,并抑制由脂多糖引起的促炎细胞因子产生。例如,“Dusquetide”这种免疫调节剂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旨在修复癌症放疗所致的口腔黏膜损伤。
抗微生物肽通常带有正电荷,使其能与细菌及癌细胞表面暴露的负电荷分子,相互作用。这些肽的作用机制可以简单划分为膜溶解性和非膜溶解性两大类。膜溶解性抗微生物肽的膜破坏可用四种模型描述:桶桩模型、地毯模型、环状模型和无序环状孔模型。桶桩模型认为抗微生物肽与微生物细胞膜的脂双层相互作用,形成穿膜通道,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
不断进行的研究正在深入探索这些治疗剂的潜力,例如固态NMR和X射线晶体学方法已被用来解析抗微生物肽是如何与细胞膜结合并弹性地影响其结构的。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抗微生物肽作用机制的理解,也使得在疾病治疗上的应用显得更具希望。
虽然抗微生物肽在治疗中显示出了潜在的应用,但由于它们的半衰期相对较短,其使用往往限于静脉给药或外用。不同的抗微生物肽已经进入临床使用,例如对肺炎的治疗、乙型肝炎的口服治疗等。由于药物耐受性问题,持续的研究致力于开发新一代抗微生物肽以提升临床疗效。
综合来看,抗微生物肽除了抗菌作用之外,还具有抗病毒及潜在的抗癌功能,这促使研究者将其重新命名为“宿主防御肽”以涵盖更广泛的功能。这些肽的多功效性特征为未来的药物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伴随着人类日益严重的耐药性危机,抗微生物肽是否成为未来战胜细菌感染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