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束诱导沉积(EBID)是一项透过电子束分解气体分子,将非挥发性碎片沉积在附近基底上的过程。这一技术常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聚焦电子束来实现,拥有高达一纳米的空间准确性,能够制造自由悬浮的三维结构。这种创新技术将材料科学的边界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层面。
在这一过程中,聚焦的电子束通常由扫描电子显微镜或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提供,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离子束诱导沉积(IBID),不过它使用的是聚焦的离子束。前驱材料通常为液体或固体,并在沉积前通过气化处理,通过蒸发或升华的方式引入高真空环境的电子显微镜内。
在沉积的过程中,电子束在基底上扫描,这样一来便能够将材料沉积至特定区域,这一过程通常由计算机控制。
这些前驱物质的沉积速率受多种处理参数影响,比如前驱气体的部分压力、基底温度、电子束的参数及施加的电流密度等。通过这些方法,沉积速率通常可以达到每秒约十纳米。
在电子束诱导沉积过程中,SEM或STEM的主要电子能量范围在10至300 keV之间。在这一范围内,电子冲击所引起的反应,如前驱物的分解,相对交叉截面很低,而大多数的分解则是透过低能量电子冲击完成的。这些低能电子经常能够穿越基底和真空之间的界面,对总电流密度产生贡献。
尽管EBID的某些沉积结构小至约0.7纳米直径,但实际沉积的材料结构通常比电子束的光斑尺寸更大,这是由于所谓的接近效应,即次级电子和回散电子的影响。
截至2008年,EBID技术能够沉积的材料种类繁多,包括铝、金、无定形碳、钻石、钴等。可以说,合适的前驱物质(气体或低升华温度的固体)的可用性是限制这一技术进一步应用的主要因素。常用的金属碳基化合物前驱物对于沉积元素固体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选择,但由于含有从CO配体中引入的碳原子,沉积物往往展现出较低的金属含量。
尽管使用金属氯化物等金属化合物能够达到更干净的沉积,但这类化合物通常更难操作,因其具备毒性和腐蚀性。
EBID技术的优势包括其对沉积形状和组成的极大灵活性,以及所使用电子束的光刻控制。这使得产出材料的侧向尺寸及沉积准确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此外,沉积后的材料可以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进行特征分析,甚至实施现场电气和光学表征。
然而,这一技术的缺点包括序列材料沉积以及整体沉积速率较低,这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
虽然离子束诱导沉积与EBID相似,但其主要区别在于使用的是聚焦的离子束。这一技术的优势包括更高的沉积速率与纯度,但因为Ga+离子会引入附加污染,并对沉积结构造成辐射损坏,因此其在电子应用上应谨慎使用。
运用计算机控制电子束扫描,几乎可以沉积任何三维形状的纳米结构,这些结构不仅独特,甚至可以自由悬浮。当前被实现的形状及设备中,世界上最小的磁铁、分形奈米树以及超导奈米线都展现了这一技术的无限可能。
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化,我们将是否能有效克服材料组成调控的挑战,并推进此技术在电子和其他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