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政府在2000年面对八岁女孩维多利亚·克林比(Victoria Climbié)的悲剧性死亡时,对儿童保护的问题再度引起关注。这一事件促使当局建立了ContactPoint数据库,旨在加强公共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以便为每个儿童提供更好的支持。然而,这一计划的结局却让人怀疑,英国在保护儿童方面的努力究竟有多成功?
在维多利亚·克林比被虐待而丧生的事件中,许多相关机构未能有效地协作,最终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维多利亚在抵达伦敦后不久,就与她的姑姑玛丽·特莱丝·科瓦(Marie-Thérèse Kouao)及她的伴侣卡尔·曼宁(Carl Manning)一起生活。在那里,她遭受了可怕的虐待:被用锤子、锁链和电线殴打,甚至被迫在垃圾袋中睡觉。尽管众多机构,包括警方、社会服务和医疗系统曾接触到她,但却未能将信息整合,最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
描述事件的法官指出,这起事件中各机构的“盲目无能”是导致维多利亚死亡的根本原因。
为了改进儿童保护的工作,ContactPoint 于2004年在《儿童法案》的框架下被创建。这一庞大的数据库的目标是汇聚各个服务机构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支持儿童。尽管政府声称此举将减少重复和无效的工作,但这一计划面临着大量的隐私和安全问题。
该数据库在超过150个地方政府操作,且提供了至少330,000名用户的访问,这引发了合法性和数据保护的广泛质疑。
数据库的设计和运营成本高达2.24亿英镑,这让许多人怀疑这笔钱是否被用在了刀刃上。尽管被预想能提高儿童保护的效率,最终数据库却因隐私、使用不当及缺乏透明性而声名狼藉。
随着批评声音不断上升,新政府终于在2010年宣布将关闭ContactPoint,并将其视为侵犯公民自由的一个实例。此项决策引发了关于政府应如何平衡安全和隐私的讨论。
关闭ContactPoint后,许多儿童保护专业人士依然担心“孩子们仍然会在危险中,因为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就在ContactPoint被取消的前后,有关是否需要建立其他形式的数据共享平台的讨论日益增多。然而,社会各界对于这样的提议持有不同意见。有些人认为,强而有力的数据共享机制需要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进行,而另一些人则担心这可能会成为新的监控契机。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于个人隐私的重视不断提高,然而政府仍需考量如何使用数据来保护儿童的必要性。维多利亚的悲剧让人深思,若数据共享的情境仍然存在,未来是否还会有类似的悲剧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