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进化心理学和行为生态学中,人类的交配策略是一套用于选择、吸引及保持伴侣的行为。这些交配策略与生殖策略重叠,后者涵盖了更广泛的行为,其中包括生殖的时间安排及在后代数量和质量之间的权衡。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交配策略因其在文化变数(如婚姻制度)中的关系而显得独特。
人类寻求伴侣的渴望是一种最强烈的驱动力,这与人类的性欲密切相关。
人类的交配过程包括一系列社会和文化过程,这些过程使一个人能够遇到另一个人以评估适合性、求婚及形成人际关系。尽管如此,人类在交配行为中与非人类动物之间仍然存在共通性,例如动物的性行为和同种配偶的选择行为等。
研究人类交配策略的指导理论是性选择理论,特别是罗伯特·特里弗斯的父母投资概念。特里弗斯将父母投资定义为「父母对单个后代的任何投入,这能增加该后代的生存机会(从而提高生殖成功),但会以父母对其他后代的投资能力为代价。」
父母的支持通常在母亲与父亲之间有所不同,并且这种差异驱动了性选择的进程。
研究表明,女性的最低父母投资普遍较高,因为她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在怀孕、分娩及哺乳上。因此,进化心理学家预测了性别之间多项交配心理上的差异。
生命历史理论有助于解释人类在性关系的时间安排、性伴侣数量及父母投资等方面的差异。此理论认为,生物体拥有的有限能源必须用于身体发展的不同侧重,并制定了一个理论的光谱:一端是著重于迅速发展的「快」策略,另一端是著重于长期发展的「慢」策略。人类被认为是K选择物种,这意味着他们在交配策略上相对于其他物种更倾向于「慢」策略。
在敌对环境中,个体更可能采用「快」策略以迅速成熟并繁衍后代,而在不那么危险的环境中,则会采取「慢」策略。
将「快」和「慢」的交配策略应用到人类身上可能会导致误解。例如,居住在恶劣环境中的人更有可能提早达到性成熟并早孕,这是因为环境的影响情况及其所带来的竞争。
有研究表明,外部环境的生存条件与采取快或慢策略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
人类的交配选择并非随机。即便人们常说「异性相吸」,我们通常偏好那些拥有相似特质的伴侣,如基因、身高、肤色等。
人们进行约会是为了评估彼此在亲密关系或作为伴侣方面的适合性。而约会规则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所不同。
无论男女,往往会对自己和伴侣的行为采取双重标准。在性行为的定义上,自己与伴侣也常常会有所不同。
调情不仅是一种表达性兴趣的方式,还是一种增强两人之间联系的手段。调情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仅仅是为了娱乐。
对于人类来说,亲吻可以检测伴侣的适合性并增强繁殖的可能性。这一行为可能源于先进或分层社会中的独立发展。
在许多文化中,媒妁之言仍然是一种常见的交配方式,其中为人们安排约会以寻找合适的伴侣。
人类的交配策略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你觉得这些生殖策略如何在当今社会中继续影响我们的恋爱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