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的历史可追溯到1974年,该年保罗·G·泽卡斯基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术语,强调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人们需要具备有效寻找、评估及运用信息的能力。随着数位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素养不再是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的配备,而是学习者必备的核心技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质量。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促进个人反思性地发现信息,理解信息的生产与价值,并在创造新知识及道德参与学习社群中运用这些信息。
情报素养的定义逐渐演进,从最初将其视为一种技能,转向将其看作一种全人教育的必要条件。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定义信息素养为“认识到需要信息的能力,并能有效地找到、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这一定义强调了信息的价值,并将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石。
在各种学术讨论和政策倡导的推动下,信息素养的意义和范畴不断拓展。 1990年代,教育者和学者们开始强调信息素养与批判思维能力、研究技能及电脑素养之间的联系。随着假新闻和错误信息的兴起,信息素养的教育赋予学生辨识信息真伪的能力,这不仅限于学术环境,而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责任感。
信息素养使人们能够有效寻找、评估、使用和创造信息,以实现个人、社会、职业和教育目标,这是数位世界中的基本人权。
随着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多个国际组织开始采取行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强调了信息素养在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2003年、2005年,分别发布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这些宣言不仅明确了信息素养的全球重要性,还倡导将其作为终身学习技能纳入各国的教育政策中。
在学校教育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日常学习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部分。许多教育机构导入了不同的教学模型,如Big6技能模型,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信息相关的问题。利用这些模型,学生能够系统性地进行任务定义、信息寻找策略、定位和存取信息,并进行信息的评估与应用。
然而,信息素养的教育并非没有挑战。信息过载、缺乏资源以及技术的快速变化都可能影响学习者的能力。教育者需要不断调整课程,以便将这些技能融入日常教学中,确保学生能够面对变化的资讯环境。
未来的信息素养教育将持续面对新挑战,教学者需广泛使用适应性的学习策略,以鼓励学生在多变的资讯社会中茁壮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素养的概念将继续演进,并在教育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对即将到来的数位时代,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事关个人的学习,也关乎社会的进步应如何持续支持这一至关重要的素养,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