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6日的闪电崩盘,被称为「2:45的崩盘」,是一场数万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市场崩盘事件,发生在东部时间下午2:32,持续了约36分钟。在此期间,标准普尔500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的指数骤然下跌,随后又迅速反弹。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当日的最大跌幅达到998.5点(约为9%),这是至今为止第二大日内跌幅。
根据报告,这一事件开始时,市场情绪已受担忧影响,尤其是希腊的债务危机。当时的交易量大幅攀升,市场的波动性极高,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也随之加剧。
当日股市开盘时,道琼斯的指数已经下滑,并持续下跌。到了下午2:42,道琼斯指数已经下跌了超过300点,而在随后5分钟内又再下跌了600点,最终在2:47的时候,接近1000点的损失。
然而,在2:47过后不久,市场出现了迅速回升的情况。分析人士指出,这种不稳定波动的根源可能与当时高频交易者的行为与整个市场的交易结构有关。高频交易者经常利用电脑自动化系统进行快速交易,导致市场的流动性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变化。
根据后来的调查,2010年制定的金融监管法规未能有效保护投资者,尤其是在2015年的闪电崩盘中,许多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的价格脱离了其底层价值,引起了市场的进一步担忧。这一崩盘事件促使监管者对高频交易进行了更严格的检验。
有报告指出,高频交易者在崩盘期间通过竞争性出售来快速消除他们的部位,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价格下滑。
高频交易行为中,网站分析师指出,过多的无法执行的订单可能会造成交易所的壅塞,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波动性。有研究表明,闪电崩盘的触发源是市场结构的脆弱性与高频交易的集体行为。
在2010年9月30日,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联合发布报告,指出推动闪电崩盘的多重原因。报告中提到,一家大型共同基金(Waddell & Reed)在执行70,000个E-Mini合约的过程中,导致市场供应急剧下降,随即高频交易商开始大量抛售合约,造成了价格的剧烈波动。
报告强调,这一事件突显了市场的脆弱性,并指出不仅仅是单一交易担当了崩盘的触发角色。
随着更多的研究发表,市场的参与者逐渐认识到,自动交易系统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市场监管仍未能及时跟上这一趋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对高频交易和市场监管的讨论持续引发关注。
在股市的波动中,我们见识到了金融市场背后复杂的生态系统和技术的影响。而这一切终究是在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潜藏着不小的风险和挑战。是否能够在保障市场稳定和促进价格透明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将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一个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