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绕射是一个古老而又迷人的现象,从最早的光学实验开始,人们就开始探索光的本质。尔后,英国天文学家乔治·比德尔·艾里(George Biddell Airy)在19世纪对光的绕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使得我们对光学的理解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艾里于1835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圆形瞄准孔的绕射》(On the Diffraction of an Object-glass with Circular Aperture),首次完整地理论性说明了绕射现象。
这一理论为后来在照相机、显微镜及望远镜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他的研究指出,绕射模式的出现和光的波长及圆形孔的大小密切相关。
艾里圆盘(Airy Disk)是描述完美透镜在光绕射下所形成的最佳聚焦光点。由于绕射,无论透镜多么完美,形成的最小聚焦点大小受限于艾里圆盘的半径。
这种现象在天文观测中特别明显,尤其是在观测明亮和微弱星星时,艾里圆盘的直径影响着我们能够看到的细节程度。这意味着即使透镜的质量不受限制,成像的解析度仍然有一个上限。
在摄影中,当两个物体的艾里圆盘在影像感测器上开始重叠时,这意味着这两个物体无法被清晰地分开,而且影像会模糊。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摄影机,还适用于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证明了艾里对光学的深远影响。根据雷利准则(Rayleigh criterion),当第一个物体的艾里模式最大值位于第二个物体的第一最小值时,这两个物体被认为刚好解析。
艾里模式的出现与多种条件有关,包括照射孔径的光必须是均匀的平面波,光的强度必须在孔径的面积上保持恒定。这些条件确保了远场(fraunhofer diffraction)和艾里模式的可观察性。
这意味着,在设计光学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像征的和几何的因素,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远场的条件是,观察点与孔径的距离远大于孔径的大小。
艾里对光学的贡献不仅仅止于对绕折现象的解释,还影响了未来数十年在摄影技术、天文观测以及许多光学仪器的发展。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能会再一次挑战艾里所设定的界限,寻求更高解析度与更清晰影像的未来。那么,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未来的光学研究将如何塑造我们的视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