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芦笋汁到化学合成:天冬氨酸的发现之旅!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简称Asp或D,是一种α-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合成蛋白质。 L-天冬氨酸是22种蛋白质基氨基酸之一,而D-天冬氨酸则是哺乳动物常见的两种D-氨基酸之一。虽然D-天冬氨酸常被派往某些肽中,但在蛋白质合成中并不常见。

天冬氨酸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这意味着人体能够根据需要自行合成。

在生理条件下,这种氨基酸的α-氨基基团以质子化的–NH3形式存在,而α-羧基基团则以去质子化的−COO−< /sup>形式存在。天冬氨酸的酸性侧链(CH2COOH)能够与体内其他氨基酸、酶及蛋白质发生反应。根据生理条件(pH 7.4),其侧链通常以带负电的天冬酸形式出现。

天冬氨酸的发现历程

天冬氨酸首次于1827年由Auguste-Arthur Plisson和Étienne-Ossian Henry发现,当时他们通过水解芦笋汁中的天冬氨酸来提取这种氨基酸。在此之前,天冬氨酸未被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不断改善提取技术,现在通常会使用其他酸或碱来替代铅氢氧化物。

形式与命名

天冬氨酸有两个形式或对映体。名字“天冬氨酸”可以指代任意一种对映体或它们的混合物。其中,只有L-天冬氨酸能直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而D-天冬氨酸的生物学角色则相对受到限制。

大多数化学合成会产生两种形式,即“DL-天冬氨酸”,这被称为外消旋混合物。

合成方式

生物合成

在人体中,天冬酸主要通过草酰乙酸的转氨基化来合成。这一过程由转氨酶催化,透过将氨基从其他分子(如丙氨酸或谷氨酸)转移,最终得到天冬酸和α-酮酸。

化学合成

工业上,天冬酸的生产是通过尿素催化的富马酸胺化来实现的。外消旋天冬酸则通常是通过二乙基磷酸酯进行合成。

代谢角色

在植物和微生物中,天冬酸是几种氨基酸的前体,其中包括四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天冬酸转化为这些氨基酸的过程开始于其还原形成「半醛」。

除了在尿素循环中作为代谢物,天冬酸还参与糖异生和还原当量的运输。

其他生物化学角色

天冬酸除了在一般代谢中扮演角色外,还在许多生化过程中活动。例如,它参与了ATP合成的氢受体循环,并在合成次黄嘌呤生物过程中贡献一个氮原子。

市场应用与成长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2014年天冬酸的全球市场达到39.3千短吨,约合1亿1700万美元。美国、西欧和中国为三大主要市场。当前的应用包括生物降解聚合物、低卡路里甜味剂、以及净化剂和树脂等。

可生物降解的超吸水聚合物

天冬酸的市场增长之一是生物降解超吸水聚合物的应用。大约75%的超吸水聚合物用于一次性尿布,另外20%用于成年失禁和妇女卫生产品中。

营养来源

由于天冬酸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因此人体能够自行合成,因此并不需要在饮食中直接摄取。几乎所有的饮食蛋白都是一个天冬酸来源。因此,天冬酸也存在于各种膳食补充剂和甜味剂中。

他们的研究显示,膳食中天冬酸的存在能够支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从芦笋汁的发现,到后来的化学合成,天冬氨酸的旅程充满变化和挑战。未来,这种氨基酸在生技产业和其它领域是否还能持续发挥新价值呢?

Trending Knowledge

天冬氨酸如何在尿素循环中扮演关键角色?
在人体内,氨的代谢及其循环过程是保持体内氮平衡的重要机制。其中,尿素循环是一个关键过程,负责将有毒的氨转化为无毒的尿素,以便通过尿液排出。而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这种非必需的氨基酸,正是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尿素循环的基本概念 尿素循环主要发生在肝脏中,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氨和二氧化碳转换成尿素。这一过程对于综合调节体内的氮含量至关重要。在这些反应
为何L-天冬氨酸是蛋白质的秘密构建块?
L-天冬氨酸,简称Asp,是一种α-胺基酸,广泛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它在22种蛋白质氨基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构建各种生命物质的关键组件之一。而这种氨基酸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在于它的存在形态,还在于它在生物体内所承担的多重角色。 <blockquote> 作为非必需氨基酸,L-天冬氨酸能被人体合成,无需依赖外部膳食供应。 </blockquote> 发现历史 天冬氨酸的首次发现可
D-天冬氨酸的神秘角色:为何它不参与蛋白质合成?
在蛋白质的构建中,氨基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氨基酸中的一个是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尤其是在其L型的形式中,这是我们体内运用来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形式。然而,D-天冬氨酸却没有参与蛋白质合成,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blockquote> 天冬氨酸的D型形式被认为在某些生物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它并不直接参与蛋白质的建构。
nan
在数学的几何学领域中,渐近维度的概念正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尤其是在无限群体的几何组态理论中。这一概念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几何结构的理解,还为数学不同领域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桥梁。特别是在Guoliang Yu的研究中,他证实了拥有有限渐近维度的生成群将满足著名的Novikov猜想,这一结果引发了数学界的广泛关注。 渐近维度的定义由Mikhail Gromov于1993年首次提出,其目的是为了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