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界,期刊排名被广泛用作评估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质量的工具。期刊排名旨在反映期刊在其领域的位置、发表在该期刊上之难度及其所包含的威望。随着各国将期刊排名引入作为官方的研究评估工具,使得这些指标变得愈发重要。然而,这些排名背后的秘密又是什么呢?
传统上,期刊排名的“衡量”或评估仅仅是通过学术领导者制定的机构名单或委员会投票来提供的。
基于机构或委员会产生的名单往往受到政治化的影响,并且无法真实反映实际的威望和质量,因为这些结果通常属于个人偏见和职业目标。因此,许多机构开始寻求外部的期刊质量评估来源。传统的做法是通过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领先学者进行调查,但这一方法同样存在偏见的潜力,尽管其程度不如机构名单严重。
政府、机构以及科学计量研究的领导者逐渐转向一系列观察到的书目计量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作为质量的替代,从而消除了主观评估的需求。
为应对这一需求,几个针对期刊层面的指标相继被提出,大多数是基于引文的,例如「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和「引用分数」(CiteScore),这两者均反映在科学与社会科学期刊中发表的文章被引用的平均次数。另外还有「SCImago期刊排名」,它考虑了期刊所获得的引用数以及这些引用所来自期刊的重要性或威望。
这些评估指标有助于为学术界提供一种更为客观的评价标准,然而它们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研究发现,使用期刊排名作为绩效衡量工具可能会导致的负面结果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记录。
一项针对有效方法学质量与可靠性的研究显示,许多领域中已发表的研究的可靠性随着期刊排名的提高而降低,这与预期相悖。例如,有研究分析了ABS-AJG排名,发现其方法学的缺陷对英国商业学校及其运输和物流管理学科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在202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比较了几个期刊影响力指标,包括影响因子、Eigenfactor指数、SCImago期刊及国家排名等,结果显示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着“中等到高的显著相关性” 。这一发现令许多学术机构发布声明,明确表示反对基于单一维度的期刊排名来测量研究质量的观点,尤其是在「旧金山研究评估宣言」(DORA)中提到,希望不要将期刊基础的度量作为评估个别研究文章的质量或科学家的贡献的替代指标。
有学者甚至质疑,当教学人员的价值只以其文章的数量和发表位置来衡量时,是否在真正服务于学术界?
这样的现象在某些学科,特别是管理学中尤为突出。尽管许多研究者意识到期刊排名的局限及其对科学进展的消极影响,但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仍然认为这些排名清单是有用的,尤其是在使用排名并不被机构强制要求的情况下。
各国也相继推出了多个国内和国际期刊排名系统,包括但不限于:澳大利亚的ERA期刊名单、巴西的Qualis、丹麦及芬兰的学术评估项目,以及德国的VHB指数等。这些排名表达了不同国家对于期刊影响力的看法与重视程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期刊排名的长期发展究竟会对学术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在排名与学术质量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