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今天,植物的迁徙变得越来越普遍,某些外来植物在新环境中如鱼得水,繁殖速度惊人,甚至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系统。其中,敌人释放假说(Enemy Release Hypothesis,ERH)被认为是解释这一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
敌人释放假说主张,许多外来植物在其原产地会受到昆虫、病原体和寄生物的抑制,这些生物会限制植物的数量增长。而当这些植物进入新的领域时,它们往往能够摆脱这些老敌人,而在新区域中的敌人不够强大,使得这些外来植物得以迅猛增长。
在北美洲的早期研究中发现,约60%的白花豌豆(Silene latifolia)外来种不受食草动物的侵扰,而其原产地欧洲的84%则受到至少一种食草动物的伤害。
生态学家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入侵植物在生长速率、种子产量、环境变化的耐受性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往往优于本土植物。此外,某些植物在进入新环境后,展现出较高的表型可塑性,使得它们能够适应更广泛的环境变化。在这些植物中,有些甚至可以迅速进化以适应新的生活条件。
根据一项涵盖500种外来植物的研究,这些植物遭受的真菌感染比原产地少84%,病毒种类则少24%。这意味着它们在新环境下更容易生存与繁殖。
尽管敌人释放假说受到广泛支持,但并非所有研究都发现其有效。有些原生病原体和寄生物在引入植物的新环境中,实际上对这些潜在的入侵植物形成显著的生物抵抗力。此外,当外来物种与当地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近时,它们可能会分享相同的病原体和食草动物,这样敌人释放的效应便会减弱。
除了敌人释放假说之外,还有其他两个与之息息相关的理论:增加竞争能力的演化假说(EICA)和新武器假说(NWH)。 EICA认为,由于外来植物在原产地被抑制后,它们会重新分配资源,将精力集中在增长和种子产量等特征上,这使它们在新环境中成为更强的竞争者。
然而,EICA的实验支持并不一致。有研究表明,从食草动物压力中释放的金光菊(Solidago altissima)植物对其他植物更具竞争力,但亦有研究指出,没有发现其进化过程中存在食草防御与生长之间的权衡。
现今对敌人释放假说的支持亦能在生物控制方面得到体现,比如将来自其原产地的食草动物引入来抑制入侵物种的增长。比如,为了控制入侵性圣约翰草(Hypericum perforatum)的繁殖,保护工作者便引入了一种来自其原产地的叶食性昆虫Chrysolina quadrigemina。
敌人释放假说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视角来理解外来物种的入侵方式,但它并非解释所有情况的万能公式。随着生态系统的变化,未来可能还会有新的解释出现,让我们再次思考什么构成了生态平衡的基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