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学习,或称为类别学习,是一个涵盖多种心理学和教育理论的主题。根据布鲁纳等人所定义,概念学习是一种「寻找和测试用于区分各种类别的样本与非样本属性的过程」。这样的描述虽然学术,但它揭示了概念学习的核心,即如何通过类似与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建立心智中的分类系统。
概念学习要求学习者辨认和区分所观察的对象,并归纳出共同特征。
学习概念的过程要素包括:任务的定义、所遇到的范例的性质、验证过程的性质、特定分类的后果以及强加的限制。概念学习的基本任务在于通过类似词汇、图像或物体的观察,提炼出概念的核心特征,并在未来的情境中加以应用。这一过程可简单地被描述为「从例子中学习」,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转化过程。
有鉴于此,概念的形成既可以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当一个概念难以理解时,学习者将更难以简化,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此外,概念学习的理论多基于样本的储存,而避免对任何形态的总结或抽象。
无论在机器学习还是人类学习中,能够从给定的实例中推导出有效的概念属性都是关键。
概念的类型也十分广泛,从具体(可感知)概念到抽象概念皆包含其中。具体概念如「椅子」或「狗」,是通过感官直接与之互动而建立的。而抽象概念涉及情感和事件,对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寒冷」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是温度,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是性格上的表现。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会影响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尤其在教育中,具体与抽象概念的比较至关重要。这样的比较能帮助学生从直观的例子中引导出抽象的原则。对于小孩子而言,学习方向如「北」、「南」、「东」、「西」时,教师常会用有趣的助记法来帮助他们记忆,如「不要吃湿湿的华夫饼」这类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变得更具趣味性和易于接受。
从教学的角度,设计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方法是概念获得的关键。
进一步地,概念的获得不仅是基于记忆还有更多的深层心理机制,这包括类比学习、总结和推理等。每当我们接触新情报时,大脑的学习模式对我们已知概念的挑战作出反应,进而促进新的概念形成。此外,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结合,使得概念学习的研究方向不断演变,正如依赖于假设检验的贝叶斯学习理论,也日益成为理解人类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
最后,尽管概念学习的过程和理论可能非常复杂,但一个核心问题依然引人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概念进行分类和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