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球农业因福氏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侵扰蒙受巨额损失,尤其在小麦和大麦栽培中,这种真菌病原体引起的茎腐病(fusarium head blight,简称FHB)对甚至农业经济势头造成了严重冲击。福氏菌生成的毒素,例如去氧雪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与雌激素类毒素(zearalenone),不仅影响谷物品质,还对人类及动物健康构成威胁。
福氏菌的入侵过程从小麦开花期起始,通过花朵、胚珠和嫩叶进入宿主植物,然后迅速扩散,给作物带来严重危害。
当福氏菌感染后,小麦的氨基酸成分会发生变化,导致谷粒萎缩,并融合多种毒素,进一步危害谷物的健康与安全。尽管许多科学家努力寻找抗福氏菌的农作物品种,但至今尚未能找到完全抗病的品种。为此,科学研究正专注于福氏菌的生物学,以获得有关感染过程的更多见解,揭示病原体生活周期中的弱点,以研发可靠的农药来保护小麦免受病害侵害。
福氏菌是一种异配的子囊霉菌,主要通过其子囊果(perithecia)产生的子囊孢子(ascospores)传播。这些孢子会在出现在易受扰的植物部位进行发芽,从而导致茎腐病。这种病有着单循环的特点,却会在适宜的环境中持续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福氏菌的主要入侵途径为通过子囊孢子,这些孢子在着陆后六小时内即可发芽。」
在感染过程中,福氏菌可通过花朵的自然开口进入植物,并在植物组织内迅速繁殖。感染过程的具体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福氏菌的不同植株具有不同的病害反应,例如在小麦中,外部会出现褐色和紫黑色的坏死病变,而在玉米中,感染会引起疏松的茎干变色及耳部出现红色霉菌。
福氏菌会影响多种植物,包括小麦、大麦、稻米和玉米。受感染的谷物表现出不同的病征,对农作物产量造成威胁。在玉米中,已感染的耳朵呈现红色霉菌,明显影响其市场价值。在小麦中,感染的穗部会杂乱无章,显示水淀粉化,进而影响谷物的品质。
「福氏菌的侵袭使小麦的穗部出现明显的坏死现象,进而引起谷粒的萎缩与变形。」
此外,福氏菌在水稻中造成的变色及小穗死亡也引人关注,这表现为稻穗的底部开始腐烂与枯萎。这些病症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的最终产量及市场需求。
要减少福氏菌的影响,农业界应采取多种管理策略,包括使用农药、抗病育种、妥善储存、作物轮作及种子处理等方法。正确的农药施用可以在小麦和大麦的早期生长阶段有效抑制病原体的侵害,降低FHB的发生。
「农药的早期使用能够减少约50%至60%的病害发生。」
在选择作物品种时,选择对FHB具抗性的品种将是防范此病的有效措施。进行豆类或其他非宿主作物的轮作能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运用适当的耕作技术,如秸秆的旋耕和正确储藏,均可降低福氏菌的繁殖机会。
福氏菌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产量的下降。产生的毒素如去氧雪腐毒素和雌激素毒素会彻底改变谷物的市场价值,并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曾经在1982年,福氏菌造成了价值近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一点足以显示其损害的深远影响。
在应对福氏菌这一挑战的过程中,科学研究必须持续深化,探索其感染机理以及能够对抗此病原的有效策略,未来是否能寻找到更安全有效的管理方法来保护农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