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地区乡村银行(RRBs)自1975年成立以来,肩负着服务农村及半城市地区的重任。这些银行是由印度政府所拥有,并且在不同的州区域内运作,目的是提供基本的银行和金融服务。
这些银行的运作模式是由印度财政部、赞助银行以及相关的州政府共同持有,所有者分配比例为50:35:15。
1976年,印度政府通过了一项法案来正式成立这些地区乡村银行,首批五家乡村银行也在同年投入运营。这些银行的诞生旨在帮助农村地区融入经济体系,尤其在当时,约70%的印度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
依据1975年9月26日通过的法令,地区乡村银行的宗旨在于为农业以及其他区域性发展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 1981年的Narsimhan报告建议成立乡村银行,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国有银行的加入,这些银行不仅限于农村地区,还逐渐将服务扩展至城市分行。
首家地区乡村银行是普拉塔玛银行,它位于北方邦的莫拉达巴德,由辛迪凯银行赞助,初始资本为五百万卢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RRBs的数量逐渐增加,但金融状况的变化让这些银行面临着各种挑战,特别是在资本充足率上。 2009年,一项针对这些银行的检讨显示,许多RRBs的资本风险加权资产比率(CRAR)低于要求的标准。这导致印度政府于2010年采取了一系列的资本重组措施。
为了改善RRBs的CRAR,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并于2010年提交了报告,建议至少将CRAR提升至9%。根据该报告,政府计划在2012年前将约220亿卢比的资本分两期投入,为表立资本危机的银行提供必要的资助飞跃。
政府为加强RRBs管理还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培训基金,资金达到一亿卢比,用于提升银行人员素质以及培训。
在资本重组的过程中,RRBs的运营效率也在不断提升,这使得它们在农村和半城市区域的金融服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至2016年,RRBs的数量已经减少至56家,覆盖了525个地区,并且建立了超过14,000个分行。
RRB的组织结构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而有所不同,通常来说,每家RRB的总部会包括三至九个部门。在这些银行的决策机构中,理事会和行长是最高的决策机构,随着层级的不同,还有区域经理、经理等职位。
这种结构灵活应对了不同规模和业务的需求,确保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获得高效的服务。
自成立以来,区域乡村银行经历了多次合并。 2013年,有25家RRB合并成10家,显示出政府对于提升这些银行运营效率的远见卓识。而在2020年4月,印度的RRBs数量缩减至43家,这意味着政府正在进一步精简这一系统。
根据《地区乡村银行法案》,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农业、贸易及其他生产性活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尽管地区乡村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挑战,但它们依然是连接农村经济和金融服务的一条重要桥梁。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这些银行将如何调整自身策略以适应未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