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生于1928年,是当今语言学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其在语言学、政治及社会批评的学术影响力不容小觑。从哈佛的研究生院到麻省理工学院,乔姆斯基的学术旅程不仅改变了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也对社会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乔姆斯基的工作改变了人类对语言的理解,从行为主义的限制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启了对心智和语言之间关系的探索。
乔姆斯基的背景充满了知识与思想的碰撞。他在费城的犹太移民家庭中成长,父亲是一位语言学教授,母亲则深受社会问题影响。年轻的乔姆斯基除了在学校表现优秀外,还早早开始接触左翼思潮,甚至对无政府主义产生了兴趣。
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后,乔姆斯基最初对语言的热情并不显著,直到他与语言学家Zellig Harris的相遇。 Harris引导他进入理论语言学的领域,让乔姆斯基逐渐形成了他将来的语言理论。 1955年,他的博士论文为「转换文法」奠定了基础,这一理论彻底改变了语言学界的格局。
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一书中所提出的概念,挑战了当时的主流语言学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1955年,乔姆斯基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教授,这里的自由学术氛围让他能够毫无顾忌地追求自己的研究兴趣。他引领了一场语言学的革命,创建了生成语法的理论架构,并成为美国语言学界的代言人。
随着对南越战争的反对,乔姆斯基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成为了一位公共知识分子。他的著作《知识分子的责任》让他声名大噪,从而引起了越南战争期间的激烈争论。这一时期,乔姆斯基的政治观点自由且尖锐,使他与诸多社会运动紧密相连。
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对政府的决策进行批评,并且在其所属的社会中发挥重要影响。
退休后的乔姆斯基并未减少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他的声音仍然在对美国外交政策、资本主义和媒体的批评中响亮无比。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和媒体形态均有所变化,乔姆斯基的理论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然而,乔姆斯基的立场也并非毫无争议。例如,他在1980年代对法兰西历史学家罗伯特·法乌里松的辩护,使他饱受批评。尽管他的目的是捍卫言论自由,但这一事件却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质疑。
乔姆斯基的生平与工作不仅显示了学术界的变迁,也促使我们反思知识分子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他创造的语言学理论激励了无数研究者,而他的政治立场则挑战着我们对权威的质疑。那么,在当前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看待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