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方法也不断演变。其中,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作为电子显微镜的一种新型技术,已显示出其在材料科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潜力。这篇文章将带您踏上STEM技术的历史之旅,探索它是如何从最初的构想到今天的先进应用,并捕捉这项技术背后的故事。
在1938年,位于柏林的西门子公司中,巴伦曼弗雷德·冯·阿登纳构建了第一台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尽管当时的技术尚未成熟,但这一创新奠定了现代STEM技术的基础。然而,由于二战的影响,这一领域的进展被迫中断,等待着未来的再度复苏。 到了197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阿尔伯特·克鲁伊再次投入对这一技术的研究,进而开发出现代化的STEM。他使用场发射枪和高质量的物镜,使STEM能够以原子分辨率成像,这一进展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第一个STEM是在1938年由巴伦曼弗雷德·冯·阿登纳制造的,但当时的成像效果并不如人意。」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开始利用四维STEM技术,进行结构分析和材料特性的量化研究,这样的创新使得STEM成为材料科学的革命性工具。「透过负畸变的STEM,我们成功获得了1997年达到1.9 Å 和2000年达到约1.36 Å的分辨率。」
这项技术能够映射原子柱的强度和原子间的键角,为材料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科研的进步在于科学家的细致研究和新技术的引入。」
「这一技术的背后是科学家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到底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突破在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