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思考自己的周围环境时,无论是家、社区或更大的城市,我们与这些地方的情感连结往往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心情。这种情感连结称为「场地依附」(place attachment),它是个体和场所之间的情感联结,并且受到个人经验的强烈影响。
根据一些学者的定义,「场地依附」是个体对某个空间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不仅由该地的实际特征所形成,还受到其社会和个人经验的影响。对于这种情感依附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考虑几个维度:人、进程和场所。
「根据Scannell和Gifford(2010)的三方模式,场地依附可以被理解为人、进程和场所三个方面。」
在「人」的维度中,我们考虑的是谁与这些地方保持连结。这种依附常常源于个人经历,例如成长过程中的重大时刻或记忆。在社区中,这些地方则可能拥有宗教、历史或文化的意义。当社区的行为能够影响个体的情感连结时,形成了更强的集体依附。
进程的维度探讨了场地依附如何存在。与其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类似,这一维度依赖于情感性、认知性和行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这意味着,情感上的依附通常源于某种安全感或幸福感,而这种依附也可能伴随着对特定地点的回忆和经历。
「情感联结有助于人们对特定地点的爱意,常常被称为地点情怀(topophilia)。」
「场所」的维度涉及人们所依附的具体地方。这些地方可以是小到一个房间,大到一个城市。研究显示,随着我们于某地的时间增加,对该地的依附感将会提高。尤其是童年的记忆,常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两者之间的联结。
社交关系对地方依附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有研究指出,社交关系的强度往往能预测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依附程度,而不仅仅是该地的物理特征。相对地,自然与建设环境的品质亦影响着个体建构的地点依附感,这些都彰显了社会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对于家庭的依附感通常与情感和安全感密不可分。」
在童年期间,家庭环境对我们的情感连结至关重要。拥有自己的房屋会比租房更加增强我们的场所认同和情感依附。这种依附通常伴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对社区的融入,形成一种身份认同。
社区的多样性对依附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不同背景的人相处可能使得一些人感受到依附感的减弱,因为他们可能会在多元环境中难以找到共同点。相对而言,生活在同质社区中的人更容易发展出强烈的场所依附感。
我们的记忆不仅仅是对生活经历的回顾,更与我们的场所依附紧密相连。学者们发现,当个体与特定的三维空间互动时,这些经验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该空间的依附程度。这种依附会促使人们从这些地方中找到庇护与连结。
因此,我们的情感依附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记忆和身份,还影响了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这种关系使得我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找到一个稳固的基础,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深化我们与周围环境的情感连结,让这些地方成为我们心灵的寄托?